道路建成后遲遲未移交、周邊環境臟亂差……針對南譙區同樂街道轄區金橋路等9條建成未移交道路管理缺失問題,今年以來,住滁的省、市、區三級委員聯動,多次走訪調研、溝通協商,逐項提出解決辦法,市效能辦納入效能督辦,目前,已有4條道路完成移交管理,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一個干凈、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聯動履職,放大了協商成效,助推了基層治理,社區、百姓都歡迎!”同樂街道負責人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戰略部署。近年來,市政協以協商“亭”好品牌建設為引領,在破解“兩個薄弱”、探索“兩商銜接”、推進“兩項改革”中,推進委員聯動、市縣協同、部門協作、各方參與,在不斷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過程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滁州實踐。
三級委員聯動 共推“兩商銜接”
雨后初晴,南譙區祥生藝境山城小區北門口的人行道上,路面干爽,行人匆匆。“以前每逢下雨天,這段路要小雨踮腳過、大雨涉水過,現在終于能安心走過去了。”小區居民李阿姨臉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由于路面低洼,該路段長期以來嚴重積水,特別到了冬季積水成冰,稍不留神就會摔跤,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今年3月下旬,市政協“委員進社區 常委在行動”梅鋪社區委員小組了解情況后,隨即聯系市林業和園林局、市政管理處等部門冒雨趕赴積水路段會商解決辦法。經過協商,當場達成了天氣轉晴后立即施工的一致意見,通過修直路邊綠化帶、降低路邊高度來疏通積水。
從“積水路”到“干爽路”,省、市、區三級委員聯動開展“微協商”后,不到72個小時實現問題解決。近幾年,聚焦群眾身邊這樣的“關鍵小事”,全市開展“微協商”1500多場次,助力黨委政府化解征地拆遷、居民出行、扶貧解困等方面的難題近千起。
2019年,我市率全省之先,建立鄉鎮(街道)政協召集人制度,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了“牽線人”。2022年,滁州落實全國政協“回頭看”調研組要求,率先帶頭掛牌鄉鎮(街道)政協工作聯絡組,全市117個鄉鎮(街道)、開發區規范掛牌、常態運轉,補齊了鄉鎮政協組織這個“短腿”。
同時,市政協創新開展“委員進社區 常委在行動”活動,鼓勵三級委員走進身邊社區、村居,為民解難題。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2000多人,分成小組,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常態化開展微宣講、微建議、微協商、微心愿、微監督“五微”活動,常委帶著干、月月有協商。今年,市政協在城區增組擴面,實現了三級委員在全城68個社區全覆蓋,現在,每個社區都有政協委員活動的印記、協商的成果,委員聯動月協商、月精彩。
市縣兩級協同 共創“一個品牌”
2021年,為了進一步固化召集人制度和“委員進社區 常委在行動”兩項工作經驗做法,完善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功能建設,讓“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成為深入人心的價值理念,市政協提出:打造協商“亭”好品牌、推進協商民主建設。市委高度重視,全力支持,專門出臺品牌打造文件,并要求全市共同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
“協商‘亭’好是市、縣兩級政協共建的品牌,我們要用品牌的標準、品牌的質量體系,提升現有的協商上臺階、更規范、更有影響,在擦亮品牌的過程中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市政協主要負責人說。
如何一起發力、共同打響?市政協找到一個關鍵抓手——同臺展示、比學互促。
協商“亭”好品牌打造以來,市政協持續探索用現場觀摩交流的形式,推動品牌共建。每季度由一個縣(市、區)承辦,各地政協主席、分管副主席、部分鄉鎮召集人,看亮點、看案例,講體會、談安排,推動各縣(市、區)政協都建立了推進機制、搭建了活動平臺。
協商“亭”好品牌在一季一推進中持續擦亮,8個縣(市、區)政協的亮點在比拼中紛呈:瑯琊、南譙“十個龍池”“十個龍蟠”多點開花,定遠建成協商主題公園拉近協商與市民距離,明光打造“滿意在明”,鳳陽打造“協商鳳進”……一批富有特色的議事廳、服務隊、工作室走到百姓身邊,深受群眾喜愛,協商“亭”好品牌形象在基層得到多元化拓展。履職火花在聯動中持續迸發。
今年,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路徑”,各縣(市、區)政協創新開展了協同探索:天長和明光協同研究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始點、過程、閉環;南譙和瑯琊共同探索協商全覆蓋和協商文化培育;來安和全椒聯動研究如何優化協商形式、提高協商質效、完善民主監督制度機制;定遠和鳳陽研究協商議政室、委員工作室等多室聯建、平臺融合。市政協9個專委會按照分工特點與縣市區聯動。協商“亭”好品牌在實踐中越擦越亮。
部門協同發力 共破“兩個薄弱”
“你聯系的委員一年來報到幾次?社情民意都怎么收集?作為鄉鎮黨委副書記和召集人,工作中有什么最大的體會?有什么建議……”去年11月,一場由全市多部門聯動、推動破解基層政協“兩個薄弱”的專項大督查在各縣(市、區)展開,著力夯實基層政協履職基礎。
自2020年起,市委連續三年就推動中央及省委、市委有關政協工作文件、會議精神落實開展政協工作“大督查”。每年督查,市政協黨組書記、市委副書記、組織部長、統戰部長各牽一組,組織部、統戰部、編辦等部門分管同志參加,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一縣一反饋。
“政協工作‘大督查’聯動了多個部門,既把市委加強和改進政協工作的決心傳遞到每一級黨委、政府,也在各部門之間凝聚起了推進協商民主建設的共識。”參加督查的牽頭負責人說。
三年“大督查”,催生出欣欣向榮的協商民主新樣子。
市、縣兩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主動參加政協重要協商、領銜督辦提案、批辦報告建議、社情民意;統戰部長兼政協黨組副書記,政協機關列為統戰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全市范圍落實;鄉鎮(街道)黨委重視和支持政協工作納入班子考核;“一入四建”工作機制得到完善。
目前,全市政協系統均已配齊專委會、設立委員履職服務機構,每個縣(市、區)增加了事業編制3到7個,“一人委”問題有效解決。市縣政協“兩個薄弱”問題在滁州得到有效化解。
凝聚多方共識 共探滁州路徑
部門協作的臺搭起來了,還要搭起各方參與的臺。
去年開始,市政協把“暖民心行動”民主監督作為聯動界別群眾的有效形式,建立“10+10+N”聯動監督機制,即10位主席牽頭,10個委室組織,協同各方參與,圍繞老年助餐行動、全民健身、健康口腔等老百姓關心關注的事,邀請經濟、農業、教育、醫衛等界別群眾參與監督、提出建議,讓“內行人”督“專業事”。組織界別群眾、黨派團體開展視察、“微監督”等活動200多場次,提出改進建議260余條,在監督過程中匯聚了民意,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發力、共同推動“暖民心行動”的濃厚氛圍。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推動民主監督真正成為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日前,市政協與市檢察院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協同監督的意見》,探索建立政協民主監督與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協同聯動機制,讓柔性的“民主監督”與剛性的“法律監督”牽手,充分釋放1+1>2的監督效果。
這樣的聯動還有很多……
在講堂中碰撞。持續做精“社情民意大講堂”,讓“講與商”結合,通過現場講、網絡議、電視播,把大講堂開成協商會,協商社會熱點,“掃黑除惡”、“抗旱節水”、“脫貧攻堅”等專題受到滁城人的廣泛關注。2020年以來,市政協創新形式,將界別協商與“微協商”有機結合,把協商搬到群眾“家門口”,就近就便關注急難愁盼,群眾定議題、委員提建議、部門找辦法、大家一起推落實。去年以來,共編報《社情民意信息》40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期期簽批。
在合作中凝聚。組織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與政協資政會、專題協商會,邀請參加重點課題調研、視察和民主監督等活動,為民主黨派在政協更好發揮作用搭建平臺、創造條件。去年,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知聯會、新聯會提交并被采納的提案、社情民意、大會發言,分別占總數的52%、48%、67%。創新黨派聯合監督,去年以來聯動黨派開展民主監督、專項視察30多場。
在書香中浸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政協文化建設,在城市中軸線十里畫廊,選址打造協商文化公園,同步在公園中規劃“書香政協”建設。市政協改版政協書院APP,引導委員樂入書香、商有書香,并對委員明確提出“三聚焦、三讀出”要求:聚焦黨的創新理論,讀出政治忠誠;聚焦履職所需,讀出使命擔當;聚焦人文經典,讀出政協氣質。
“推動委員聯動、市縣協同、部門協作、各方參與的過程,就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過程。我們還將在全過程、全鏈條、全覆蓋上持續探索,進一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滁州政協實踐。”市政協主要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