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民意、提準建議、惠及群眾,我市人大代表“聚民意,惠民生”行動開展一年來,全市累計辦結7萬多件代表建議,推動解決了一批民生問題——
匯聚民意暖民心 群眾呼聲變掌聲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圍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市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根據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扎實開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動,發動各級人大代表廣泛征集群眾訴求,開展監督檢查,推動解決了一批民生問題。本報今起推出“聚民意,惠民生”系列報道,展現全市各級人大組織及人大代表和黨委一個調、和政府一盤棋、和人民一條心,助力實現政聲民情互融互通的履職風采,激發代表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新階段的“聚民意,惠民生”行動中,合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日,滁城農科巷機器轟鳴,這條破舊不堪、下水堵塞的巷道已被納入城市微更新項目,即將迎來華麗轉身。
“這多虧了市人大代表朱家和提的建議。”走訪中,沿線居民告訴記者,此前朱家和來收集社情民意,他們提出徹底改造農科巷的想法,沒想到還真的變成了現實。
“政府部門很重視,不僅將農科巷列為改造提升項目,而且在建設內容和風格上也充分聽取了群眾的意見。”朱家和告訴記者,有了“聚民意,惠民生”這個平臺,代表提建議更方便了,辦理也更高效了,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代表的建議“真管用”。
這只是我市人大代表在“聚民意,惠民生”行動中履職的一個具體事例。據統計,自“聚民意,惠民生”行動開展以來,我市累計收集代表建議9.5萬件、轉交辦8.9萬件、辦結7.6萬件、滿意率98%以上。
民意是如何廣泛收集上來的?建議又是怎樣高效辦理的?
2022年3月,省委人大工作會議提出在全省各級人大代表中開展“聚民意,惠民生”行動。全市各級人大迅速行動,按照“全覆蓋、無遺漏”要求,層層發動,廣泛動員,激發代表履職熱情,引導代表自覺參與“聚民意,惠民生”行動,引導代表圍繞中心工作和群眾高度關注的事項建言獻策。
市人大常委會率先垂范,組織開展常委會組成人員“訪基層、進企業”,代表小組(代表)“訪千人、進百家”的“兩訪兩進”活動。各地人大也紛紛制定工作方案。在市、縣、鄉(鎮)三級人大的引領推動下,各級人大代表紛紛響應,采取走街串巷或者到田間地頭的“碰訪”,到小區公園或家門口“拉家常”,召開居民議事會、協商會等形式“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把不同層面的民聲民意“原汁原味”地收集上來。
為壓實工作責任,市人大常委會印發“聚民意,惠民生”行動實施工作安排,打好為民辦實事“組合拳”,充分聽取群眾聲音;召開專題推進會、調度會、會商會等,持續高頻高位推進,不斷為“聚民意,惠民生”行動“淬火”,同時探索建立民生票決制和建議辦理“宣傳發動”“走訪調研”“主題征集”“屬地責任”“定量上報”“初審把關”“快交快辦”“臺賬月報”“調度督辦”“結果反饋”等十項制度,實行閉環式管理,確保所有建議清單化辦理。
在推進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堅持把暖民心行動和為民辦實事與“五位”監督、“三問”工作監督緊密結合,推動解決了一批民生問題:助力破解了公立醫院化債難題,協調解決了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融資難等實際問題;審議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報告,推動滁州市第二福利院和頤養中心設計總床位1012張;促進殯葬服務能力提升,白米山公墓被納入市級公墓專項規劃等。
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辦理。收到人大代表的建議后,滁州市商務部門改進了城區農貿市場管理考核、公開公示工作,提升了“菜籃子”質量和保障能力;在市人大和瑯琊區人大的提議下,政府相關部門跟進配合,滁州實驗中學停車場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解決老師、接送學生家長和周邊居民停車難……
一年來,全市各級人大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各級人大、政府通力協作抓落實,著力解決了一批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問題,有效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市暖民心行動2022年滿意度連續兩個季度居全省第1位、知曉率居全省第5位,數據證明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得好、辦得實、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日前,市人大常委會、市人民政府召開“聚民意,惠民生”會商推進會,對新一階段的“聚民意,惠民生”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市人大、市政府以及全市各地各級人大代表將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加強工作聯系,保持同頻共振、和諧共進的好勢頭,努力將一個個民生“難點”轉化為撬動城市發展、社會進步的“支點”,把群眾的“呼聲”變成幸福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