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包增光 通訊員楊海燕)今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探索庭院經濟發展“五種模式”,引導農戶利用庭院開展特色種植、養殖、手工、休閑旅游和生產生活服務,持續增強脫貧村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6個行政村通過發展庭院經濟,帶動脫貧戶、監測對象發展生產、就近就業等,戶均增收6400元以上。
培育“五種模式”,解碼庭院經濟新路徑。培育庭院特色種植模式,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戶利用庭院種植特色農產品。培育庭院特色養殖模式,大力推進“三品一標”,支持培育定遠豬、天長三黃雞等特優畜種。培育庭院特色手工模式,鼓勵居家生產小型電子元件、陶瓷茶壺等手工品,拓寬農戶增收渠道。培育庭院特色休閑旅游模式,結合農村人居環境“四凈兩規范”整治行動,把農戶庭院打造成集休閑、體驗、餐飲、住宿于一體的農耕文化體驗驛站。培育庭院生產生活服務模式,以滿足村組生活物資、農資配銷、農機維修等生產性服務為目標,調動農戶利用庭院發展微超市、微電商、微車間。
融合“四項工作”,提振庭院經濟新效能。與人居環境整治相融合,深拓農業功能價值,將發展庭院經濟與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相結合,對風景道沿線119個重點村、13條示范段進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形成“庭院小景秀、全線風景美”的格局。與“新業態”發展相融合,大力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實現從傳統種養向電商直播、云種養、短視頻等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模式轉變。與基層網格治理相融合,充分發揮市縣選派干部、鎮村鄉村振興專干以及網格員作用,動員農戶主動參與,推進庭院經濟縱深發展。與鄉風文明建設相融合,將發展庭院經濟與庭院綠化、美麗庭院創建相結合,鼓勵農戶爭創“院美、家美、人更美”的美麗庭院示范家庭。
強化“四項舉措”,保障庭院經濟新發展。堅持規劃引領,將村莊分為城郊村、近郊村和遠郊村三類,城郊村發展洗車店、快遞代辦點、家電維修點等生活性服務經營;近郊村打造采摘體驗、康復療養、民宿驛站等庭院經濟項目;遠郊村發展微養殖、微菜園等特色種植養殖。強化政策資金支持,出臺《滁州市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方案》,重點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庭院經濟發展,重點培育和壯大庭院經濟。組建人才隊伍,堅持“一縣一團(科技特派團)、一區(特色產業區)一站(特派員工作站)、一村一員(科技特派員)”基本模式,促進滁菊、全椒稻蝦、南譙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發展。強化金融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依托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發展庭院特色種養。推進“防貧保”綜合保險,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