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省2022年度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總結考評會舉行,18位首席專家現場提交“成績單”——
搭建現代農業人才集聚平臺
“去年,我們集成示范專用籽粒玉米‘品種+種植+收獲+貯藏+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融合模式,推動產業延鏈提質增效;聯合省油料作物產業技術體系、省農機裝備應用產業技術體系及相關業務部門,制定了安徽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方案,包片開展技術指導,為我省高質量完成面積和產量指標提供重要支撐……”日前,在2022年度我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總結考評會上,玉米產業首席專家、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馬慶進行匯報。當天,我省18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18位首席專家依次上臺,聚焦各自產業發展方向,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曬出了“成績單”。
為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服務能力和水平,我省在2021年組建起“十四五”期間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依照全省大宗農作物和農業優勢產業,組建了以農產品為單元、產業為主線的水稻、小麥、玉米等12個行業體系,和以跨產業與跨領域為特征、產業關鍵全鏈條為主線的農機裝備、農業信息化等6個專項體系。
作為產業技術體系“設計師”的18名首席專家,來自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6家涉農科研院校;314名崗位專家和192個綜合試驗站來自省內65家科研院校、63家推廣機構、73家農業龍頭企業,覆蓋全省所有市、縣和具有代表性、引領性的涉農企業。
整個產業技術體系中,中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占比80%以上,一大批年紀輕、業務精、能力強、人品好的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在體系內承擔重要職責,為我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注入新鮮血液。
據介紹,為促進實現成果轉化與生產實際的有效對接,每個技術體系還設置了10個左右綜合試驗站及若干個試驗示范基地,承接體系創新成果的試驗示范、技術服務。
2022年,全省18個產業技術體系共培育、推廣新品種789個,破解各類技術難題178項,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問題32項,榮獲國家級發明專利274項;聚焦水稻、小麥、玉米、果蔬等主要農作物和農機裝備、數字農業、質量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大與省內外創新團隊合作,加強技術熟化配套與系統集成。目前,18個產業技術體系在全省建立試驗示范基地523個,示范推廣“四新”成果近千項。
18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縱向聯通、橫向聯合、優勢互補,推動了我省農業節本增效。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示范推廣“幼年茶樹—大豆—玉米間作”技術,提升干旱年份茶樹成活率70%以上,同時還收獲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深受當地政府與茶農好評;果樹產業技術體系和農產品加工體系全力打造“碭山酥梨”“懷遠石榴”“滁州滁菊”“懷寧藍莓”等區域品牌建設,開展“一縣一業”示范活動,有效促進了縣域產業綜合經濟發展。
產業技術體系還發揮了“人才集聚”平臺作用,主動對接基層農技推廣與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并承擔培訓任務,為基層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服務。一年多來,18個產業技術體系共舉辦各類培訓會(現場會、觀摩會)260余場次,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和高素質農民達2.5萬人次。
根據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和政策支持情況,各產業技術體系深入全省基層調研,剖析存在問題,謀劃發展方向,撰寫產業技術調研報告21篇、產業經濟及政策分析報告51篇。針對汛情、旱情、疫情,主動與行政管理部門會商研判,發布技術指導意見97項,開展應急服務235次,幫助受災群眾抗災救災和恢復生產,獲得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