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以來,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勢下,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全體醫護人員堅守崗位,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保障醫療救治,以無私無畏的實際行動筑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防線。
堅守在疫情最“前哨”
“醫生,我現在燒到38.6℃……”
“醫生,我好像‘陽’了,現在渾身難受……”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去年12月中旬以來,我市迎來了一波感染高峰。一院西區發熱門診接診量迅速攀升,每日接診達到600人,遠遠超過發熱門診接診能力,發熱門診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面對處于高位的疫情形勢,該院迅速啟用西區發熱病區,發熱門診同樣開啟一級戰備狀態,全體醫護人員全部堅守崗位,24小時輪班,持續超負荷工作,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醫者仁心和責任擔當。
問診、開處方、測溫、抽血、信息登記……在發熱門診,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像上了發條的陀螺一樣始終在高速運轉。由于前來發熱門診的高齡老人、有基礎疾病患者較多,醫療救治工作壓力極大。連日的勞累和新冠感染也讓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相繼倒下,但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帶病沖鋒在一線。有的醫護人員即使發燒也依舊堅守在崗位,忙碌地穿梭在病房里。還有的醫護人員在感染后病情稍有好轉立即主動返崗,竭盡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我早點返崗,其他醫護人員就能多休息一會兒。”醫生王永貴在感染新冠回家休息不久后,考慮到醫院人手不夠,于是毅然告別同樣病中未愈的妻兒,重返工作崗位帶病工作。
輕傷不下火線
持續的醫療救治壓力對于其他診室來說,同樣是巨大的考驗。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羅慶明告訴記者,由于神經內科一病區醫護臨時被抽調至急診、發熱門診等一線,神經內科僅靠二病區的醫護人員在支撐運轉。“神經內科的患者激增,同時醫護人員也嚴重減員,我們遭遇嚴峻的挑戰。”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羅慶明說,醫護人員感染最高峰的時候,幾乎有一大半的醫護都被感染了。
12月19日下午,還在工作崗位的羅慶明感覺身體不適,當晚回到家后,他便發起了高燒。
沒有過多的休息,第二天上午,羅慶明再次回到了工作崗位。“病人就是責任,職責所在,責無旁貸。幾乎所有的醫護都是邊吃退燒藥邊工作。”他說。
副主任張成剛和醫生劉濤在發熱和身體極度不適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在手術臺上給危重患者做急診腦血管介入手術;醫生楊正在新冠感染尚未康復情況下堅持工作,由于過于忙碌勞累,再次病倒在崗位上;醫生孫京華在發熱38℃情況下堅持值班,面對病房里的發熱肺炎患者,孫京華徹夜未眠,不停地搶救著危重患者……
“大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哪怕全科只剩我一人,也決不能讓骨四科關門。”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一院骨四科90%的醫護人員已經感染新冠,但沒有一位醫護人員退縮。骨四科護士長李兵開啟“5+2”“白加黑”模式,和其他醫護人員始終奮戰在一線,手機24小時在線待命,隨時為突發情況做著準備。
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在封閉的PCR實驗室內,高速運轉的機器嗡嗡作響,檢驗科工作人員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
“核酸檢測從以往的10人混管改為單管檢測,檢測數量大幅度增加。此外,由于核酸檢測的陽性結果需要進行登記并進行二次復核,核酸檢測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一院檢驗門診黨支部書記、檢驗中心主任謝瑞玉告訴記者,隨著陽性患者數量激增,一院南區檢驗科核酸檢測量一再攀升,單日檢測量與以往相比增加了數倍,日均達2600管以上。
面對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檢驗人員加班熬夜已經成為常態,經常要連續在崗十幾個小時。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醫護人員因新冠感染同樣減員嚴重,但是大家仍然默默堅守,毫無怨言,以精湛的技術為核酸檢測提速,近10天累計完成核酸檢測26489人次。“疫情當前,實驗室就是我們的戰場。面對病毒,我們檢驗人員沒有一人退縮。”謝瑞玉說。
站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他們用實際行動默默堅守在一線,用責任擔當詮釋醫者使命,筑牢了一道疫情防護墻,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團圓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