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威力巨大,破壞程度極高,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是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來,我市堅持以震情為中心,牢記職責使命,積極改革創新,不斷構建和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初步探索出了市縣級地震監測預報全要素體系建設的新模式。
升級改造,科學優化監測站點布局
把好防震脈,守護一座城。“十三五”期間,滁州在全省率先實現地震監測預報“一縣一臺”建設目標,實現了省市縣三級監測數據的互聯互通。
“‘十四五’開局之年,針對地震監測臺站先后出現的儀器設備老化、觀測數據中斷及數據質量不高等問題,市地震局淘汰部分地震觀測儀器設備,新增觀測手段,規范臺站管理,實現全市地震臺站總體布局合理,觀測手段科學有效的目標。”市地震局局長周黎明告訴記者,這兩年,我市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在明光、定遠、鳳陽、天長和南譙新增深井水位、地傾斜等5套地震前兆觀測設備,搬遷了天長市地震前兆臺址,改造升級了皖07井測項。優化調整后,不僅增強了郯廬斷裂帶沿線縣(市)的地震監測能力,豐富了我市地震監測手段,還實現了“一縣一臺”向“一縣多測項”的轉變,夯實了我市地震監測預報基礎。
針對調研發現的我市地震監測臺站儀器運維管理、機房線路整理、制度標準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我市全面推進實施地震臺站規范化建設,并將該項工作作為2022年全市防震減災重點工作。目前,市本級和7個縣(市、區)的地震臺站規范化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今年以來,全市地震觀測數據連續率均保持在98%以上,較去年同期提升約3%。
防患未然,增強震情監視跟蹤能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用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上非常貼切。
為加強滁州乃至皖東地區震情監視跟蹤工作,做好特殊時段和重大活動期間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市地震局成立了滁州市震情監視跟蹤工作組,與各縣(市、區)簽訂《2022年度震情跟蹤及應對市縣聯動工作責任書》。堅持地震宏觀異常每日零報告制度,及時核實并排除定遠皖04井水位和明光女山湖觀測井水溫疑似異常。聯合部分縣(市、區)開展地震應急響應預案桌面推演,針對周邊鄰近地區頻發小震,組織開展震情監視跟蹤及應急響應保障工作現場檢查,及時關注震情趨勢變化。
同時,多渠道爭取項目資金,用于我市地震前兆預警分析和非天然地震項目研究,聯合省地震臺研發“滁州市智慧地震信息服務系統”,并與東華理工大學開展“2013-2022年安徽地區波速比變化研究”等課題合作研究,主動聯合省地震局、合肥地震監測中心站和周邊地市地震部門對我市及周邊鄰近地區地震活動情況進行會商分析,制定《滁州市地震局2022年地震趨勢會商工作實施方案》和任務時間安排表,加強地震趨勢會商,此項工作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多措設防,發揮地震群測群防作用
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是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御與減輕地震災害中處于特殊的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市地震局著眼基層群測群防力量,發揮全市宏觀觀測網點群防群治作用,實施地震群測群防分級分類管理,將全市群測群防觀測網點分為Ⅰ類(優秀)、Ⅱ類(良好)和Ⅲ類(一般)三個類別建設和管理。落實群測群防網點“四有”標準,擇優選擇Ⅰ類觀測網點,制作宣傳展板,開展群測群防觀測員培訓、檢查和考核,按時發放補助經費。2022年,根據地震觀測網點現狀和歷史震情,動態調增明光、定遠、鳳陽、天長、來安等地地震宏觀觀測點,調整后的宏觀觀測網點布局更合理,觀測種類更豐富。今年以來,我市舉辦了2期群測群防觀測員培訓班,開展地震群測群防現場檢查12次,電話抽查160多人次,抽查在崗率100%,觀測數據上傳率均在95%以上,有效發揮了地震群測群防的“前哨探頭”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全要素、全系統、全過程’目標,重點在提升震情監測能力水平和預警預報上下功夫,努力為現代化新滁州建設提供更高質量的地震安全保障。”周黎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