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來安縣水口鎮渡口村的2000多畝收割后的稻田間,幾臺秸稈打捆機、翻草機轟鳴著往返穿梭,“吞食”著散落一地的秸稈,“吐出”一捆捆圓滾滾的草包,秸稈滿地的田野頓時變得平整潔凈。
來安縣金倉農場負責人金成中指著田野里忙碌的機器告訴記者:“這幾臺機器是我今年剛采購的。另外,我還投入100萬元租賃了26臺打捆機和6臺翻草機,現正在全縣各地開展秸稈回收作業。今年剛起步,明年效益應該會更好。”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秋季,他預計收購7萬噸秸稈,好的草料制作成養殖飼料,差的賣給發電廠。一捆秸稈大概0.2噸,均價7元,今年秋季毛利潤就能達到200多萬元。
“焚燒秸稈污染環境,放在田里又影響耕種,為此經常有農戶來鎮里上訪,要求鎮里給出解決辦法。”來安縣水口鎮鎮長魏永亮說,每逢午秋兩季,秸稈禁燒就成了鎮里的頭等大事。今年鎮里變“堵”為“疏”,大力推廣秸稈集中規模化收儲運、青貯加工、飼料化及肥料化等集成技術,鼓勵支持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循環利用,讓干部、農戶都省心省事,曾經的“生態包袱”成了如今爭相回收的“香餑餑”。
近年來,來安縣制定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獎補資金實施辦法,對秸稈綜合利用企業進行獎補,以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穩步持續發展。今年,該縣全年糧油種植面積130.95萬畝,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68.31萬噸,可收集量51.7萬噸,綜合利用量48.34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3.5%。秸稈還田面積56.7萬畝,還田量19.08萬噸。
來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吳梯高介紹,近年來,該縣持續優化秸稈肥料化利用技術,大力推廣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應用商品有機肥、生物炭基肥等肥料化利用方式,促進農作物秸稈“五化”利用。同時,在縣內養殖重點地區,結合畜牧產業發展,大力推廣秸稈青貯、黃貯、氨化、微生物發酵技術,除鞏固擴大原有畜禽養殖企業的農作物秸稈青儲能力外,還不斷拓展秸稈飼料化利用渠道;鼓勵全縣中小養殖戶開展打包青貯,開展商品化飼料加工銷售一體化試點建設,大力推進秸稈過腹還田,與養殖戶簽訂秸稈利用協議,通過秸稈飼料化利用,實現過腹還田。此外,對現有的秸稈固化成型企業進行清潔生產檢測、改造,并大力推廣秸稈壓塊制粒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我縣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在資源化綜合利用上開展了諸多探索,加快推進了秸稈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在環保與增收上實現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