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常常是地上淌污水,氣味熏人,尤其下雨的時候更是糟心,現在大家感覺水庫治理越來越好,休閑散步的時候,看著水庫的水越來越清澈,心情特別舒暢。”9月2日,在安徽省滁州市西澗湖(城西水庫)堤岸上,西澗街道居民劉培松向記者介紹道。如今的城西水庫碧波蕩漾,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水質穩定達標,成為群眾點贊的生態福地。
群眾交口稱贊的背后,得益于2017年1月1日《滁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出臺,以及滁州市人大常委會連續3年的跟進監督。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數次輾轉于西澗湖、黃栗樹水庫和沙河集水庫之間,采用專題座談、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有關部門和基層一線,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堅持立法前問需于民、立法中問計于民、立法后問效于民,使條例更好地吸納民意、集中民智、維護民利,成為滁州市人大常委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生動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深化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如何讓這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主形態在基層大地茁壯成長、釋放活力?滁州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中心大局,忠誠履職擔當,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求貫穿立法、監督、代表工作和機關黨建工作始終,在察民情、聚民意、解民憂中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現路徑,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開門立法 彰顯“為民而立”
近年來,滁州市人大常委會注重在立法的全過程各環節廣泛聽取和吸納各方面的意見,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通過開門立法、民主立法的豐富實踐,確保聽取意見的廣泛性。
開通立法“直通車”,載滿民情民意。2021年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借助立法聯系點“直通車”,動員全市8000多名五級人大代表和三級人大投身優化營商環境主戰場,發放調查問卷1萬多份,調研各類企業1215家,征求意見建議1207件。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滁州市人大常委會不斷開拓社會各界有效參與立法途徑,在各縣(市、區)和市直單位設立了13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依托聯系點扎根人民群眾的優勢,了解基層群眾的立法需求,回應基層群眾利益訴求。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立法聯系點“直通車”、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形式廣泛聽取民意、匯聚民智。同時,通過立法聯系點“直通車”,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直達市人大常委會,保障了立法直接反映和體現民情、民意、民智、民心,真正實現立法由人民參與、法律由人民制定,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
構建民主立法體系,廣泛集中民智。“為保障《滁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科學性和民主性,2021年我們聘請了26位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企業家擔任立法顧問,面向社會開展‘我為立法建一言’活動,收集21家單位51條修改意見,研究采納48條,創新設立‘滁州營商環境日’,以法條形式固化了企業家寫政策、專班推進機制等11條滁州特色做法。”滁州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陳寶全介紹道。
此外,市人大常委會還堅持以上率下,今年春節期間主任會議成員分別深入鳳陽小崗、定遠九梓等地,圍繞鄉村振興促進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展普法宣講、征求群眾意見,近千名群眾聽取宣講并提出意見520多條。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立法論證工作辦法、立法評估工作辦法、立法聽證工作辦法、地方立法咨詢專家庫工作辦法、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辦法、立法公開工作辦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探索構建民主立法體系,進一步擴大人民群眾對立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為實現立法的科學性、規范性、統一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問”監督 踐行“為民初心”
圍繞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聚焦人民群眾民生關切,開展年初問安排、年中問進度、年底問結果的“三問”監督,是近年來滁州市人大常委會創新監督方式、提升監督實效的創新之舉、品牌之作,讓監督工作廣泛調研、深入一線,最大限度傾聽民聲、體現民意。
實施專項調研,直擊民生實事。2020年,面對疫情造成的沖擊,市人大常委會選取家電、食品兩大主導產業,緊盯產業鏈關鍵核心環節企業上下游、配套鏈,開展系列調研走訪活動30多次,走訪人大代表、基層群眾650多人次,征求整理意見建議881條。2021年深度謀劃9個調研課題開展“十四五”規劃專項調研,深入基層一線、直達市場主體,走訪企業120多家、群眾520多人次,召開各類座談會32場,征求意見建議718條。連續六年對民生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專項視察,把群眾普遍關心的學位、床位、車位、廁位、墓位“五位”等現實問題作為監督重點,久久為功、跟蹤督辦……
開展執法檢查,消除法治痛點。2017年1月1日《滁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出臺后,市人大常委會連續3年跟進開展執法檢查,走訪群眾近萬人,拆遷安置1976戶,關停“散亂污”企業、沙石堆場27個,取締保護區養殖場9個,督促政府開展三年專項整治行動,緊扣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關切期盼,把充分聽取民意貫穿執法檢查全過程,用法治方式消除痛點、打通堵點。
履職為民 擦亮代表“本色”
滁州市人大常委會把做好代表工作作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工作重心,密切常委會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組織人大代表就民生實事項目落實情況進行集中視察調研,充分發揮代表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作用,彰顯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和功效。
踐行主題活動,做好政策“傳聲筒”。2019年,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滁州市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履職活動暫行辦法》,創新開展“接待日”“走訪周”“集中月”“視察季”“述職年”系列代表主題活動。今年,滁州市人大常委會以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同心合力助推鄉村振興”代表集中履職活動,結合“聚民意,惠民生”行動,動員全市近萬名各級人大代表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田頭問需、入戶問計。截至目前,共收到代表意見建議29790件,交辦15988件,其中涉及鄉村振興類意見建議8570件,辦結6428件。
7月16日,全市96個鄉鎮同步組織開展“萬名人大代表助力鄉村振興”集中履職活動啟動儀式,鄉鎮黨委宣講黨的政策,鄉鎮政府發布鄉村振興目標及路徑,儀式結束后近萬名人大代表走村入戶開展惠農支農活動,近5萬名群眾參與其中。
創新履職方式,暢通民意“連心橋”。市人大常委會創新履職方式,在田間地頭建立了一批如“老秦活動室”“高效農業示范基地”等代表活動室,實現了代表聯系服務群眾“全天候”。南譙區珠龍鎮人大代表周友江通過一條建議讓危橋變新橋,架起了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制定《市人大常委會鄉村振興基層民意聯系點運行辦法》并舉行授牌儀式,從8個縣(市、區)119個重點村選取25個鄉村振興民意收集點。“土專家、科技特派員、致富帶頭人同樣成為聚民意、匯民智、解民憂的‘源頭活水’。”市人大常委會人選工委主任呂祖碧對此頗有感慨。
黨建領航 賦能民生溫度
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滁州市人大常委會加強機關黨建工作,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為推動黨和國家機關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搭建“四聯共建”,及時開展活動。為讓機關黨建更接地氣、掌握基層第一手資料,2019年《滁州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四聯共建”工作辦法》出臺,“四聯共建”黨建機制應運而生,即機關4個黨支部分別常態化聯系農村、社區、企業、機關四種類型基層黨組織,開展“聯學理論、聯建組織、聯促發展、聯解民憂”為主要內容的共建活動。
2021年《關于深化“四聯共建”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的意見》《重點工作重要項目清單化閉環式管理制度》先后出臺,市人大常委會要求帶著問題下去、帶著問題回來,建立清單化、閉環式管理機制,“四聯共建”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載體作用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聚焦“急難愁盼”,發揮代表作用。市人大常委會堅持“走下去”,組織機關全體干部下沉5個重點縣市,100多名基層人大代表全程參加,走訪26個貧困村、80多戶貧困戶,進行“解剖麻雀”式調研督導,征集123條意見建議。黨史學習教育期間,機關4個黨支部深入聯系的8個社區,走訪人大代表200多人次、企業100余家,聯合上黨課30多堂,征求意見建議558條,排查梳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65個具體問題,大到規劃設計,小到下水不通,全部進行臺賬式管理、銷號式落實。堅持“請上來”,定期舉辦機關開放日活動,組織近百名基層人大代表走進人大機關,累計征求意見建議153條,代表機關建設更加有力。人大代表“面對面雙月座談會”同樣成為加強人大與代表聯系的又一創新方式,明確主題、充分調研、及時反饋,一次“有準備”的會議讓代表建議更聚焦、更精準,民意表達更充分,首次就收集代表民生類建議1821條,交辦968條。
“發展和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提高。滁州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發揮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優勢,保證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圖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下一步,滁州市人大將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善于從中心工作中找關鍵詞、關聯詞,緊扣雙招雙引、營商環境、鄉村振興等,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實現黨委意圖和人民意愿同頻共振,真正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委有部署、人大見行動”,在為民辦實事中真正樹立起讓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航標,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推動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在基層一線落地、干部在基層一線錘煉、群眾在家門口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