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守護“大水缸” 喝上“放心水”
站在西澗湖堤壩放眼望去,山色空蒙,水岸如畫。悠悠碧水倒映著岸邊綠樹,在金色的夕陽照映下,水光山色渾然一體。優美的環境每天都吸引眾多市民前來運動健身,打卡拍照。作為滁州主城區主要飲用水源,西澗湖水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30萬居民的飲水質量。
為保障西澗湖水源地水質安全,進一步改善水源地保護區環境質量,2021年,市委、市政府投入資金9億多元對西澗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進行綜合整治。目前該湖水質穩定達標,今年上半年,水質均能優于國考斷面III類考核標準。
守護老百姓的“大水缸”,關乎國計民生。近年來,為了能讓老百姓持續喝上“放心水”,我市綜合施策、多管齊下,打好飲用水源保護持久戰。日前,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全市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已連續六年為100%。
保護水環境,從源頭開始。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滁州市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將全市121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部納入監管網格,明確網格管理員和監管員,每月至少開展2次現場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交辦,目前縣級及以上水源地建立縣級網格監管區17個、鄉級28個、村級68個。對于城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落實在全省率先出臺的《滁州市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全市財政累計投入12.8億元,用于市區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補償。
去年底,我市試運行飲用水水源地智慧監管系統,這是全市“城市大腦”智慧應用場景建設的一個重要應用成果,也標志著我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進入智能監管時代。“實施智慧監管,推動實現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治理能力由傳統‘人防’方式向智慧化‘人機協防’方式轉變,大大提升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效率。”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利用人工智能、GIS等技術,在西澗湖等飲用水源地建設智慧監控系統,設置16處電子圍欄和高低監控點位,自動監測預警重點區域人車船闖入等情況,在平臺和APP端發現、預警、處理、核實閉環管理,實現一級水源地監控覆蓋率達99.43%。同時,提升自動監測能力,在沙河集水庫、黃栗樹水庫等6個水源地取水口新建自動監測站25個,實現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實時監測全覆蓋。
此外,聚焦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問題整改,我市每年組織開展“強監管、保人飲”專項攻堅行動。截至目前,省環委辦交辦及全市自查市級水源地共77個問題全部整改完成,累計投入10.6億元,征遷近庫居民2000多戶,建成生活污水收集管網69公里、集中處理站點61個,新增收集處理居民2500多戶,取締“散亂污”企業44家、畜禽養殖場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