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近年來,來安縣不斷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運用,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導向,在全縣范圍內推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覆蓋,持續為農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增添新動能。
激活農業發展動能。資金活融活用。以建設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鄉村振興示范片為契機,謀劃重點項目62個、總投資8.98億元,帶動產改、宅改一體實施。持續推進全省融資風險補償基金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試點和“勸耕貸”試點,累計為287戶新型產業主體融資1.4億元。平臺賦權賦能。創設村級集體資產統一管理經營平臺,設立縣、鄉、村三級互聯互通的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賦予村集體產權租賃、入股、托管等新權能。村企聯建聯管。推深做實村企聯建,全縣126個村與210家企業聯建項目256個,其中產業項目153個。
拓展農村治理效能。規范隊伍管理。推行黨務、村務、集體產權運營“并進模式”,形成以“黨組織為領導、村民組織為主體、集體產權運營為支撐”的現代化基層治理新格局。加強制度治理。制定《來安縣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健全“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嚴把“三資”清理。對村集體所有的資產交易進行全面清理,所有經濟合同重新按資金類、資產類、資源類和勞務類等進行分類規范。
提升農民增收潛能。統籌資金增效益。整合扶持村級集體經濟、扶貧產業園、村級特色產業、光伏發電等項目資金2.7億元,126家經營主體結對鎮級產業項目227個,形成95項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村,實現收益1850萬元,帶動2.1萬人收益分紅762萬元。因村施策促增收。分類探索“聯建物業”“公司經營”“整合權益”“項目收益”“有償服務”“入股分紅”“村企聯建”“廣告收益”“飛地聯營”等9種主要創收模式。分類量化保分紅。嚴控“集體股”占比,突出“成員股”地位,保障“扶貧股”收益,分類量化集體、成員、扶貧3類股權。 (呂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