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80的嚴金昌臉上布滿了皺紋,像一本蒼老厚重的歷史書,記錄了鳳陽小崗村改革變遷的過往歲月,溝溝壑壑的褶皺里沉淀著曾經的坎坷滄桑,也層積著時代的驚雷騰云、風華蝶變;年近80但精神矍鑠、心懷夢想的嚴金昌依然年輕,改革創新再出發,這些年他步履不停,與時俱進,每一次中國農村改革的關鍵環節,都不缺席他的身影。這位村民口中的“老金子”,談到小崗總是滔滔不絕,他的心里始終裝著一個關于小崗的金色夢想。
1978年冬天,嚴金昌在內的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在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在全國率先實行“大包干”,掀起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2008年,在小崗村原第一書記沈浩的建議下,嚴金昌率先在小崗創辦起了金昌食府,這是如今小崗村友誼大道上開辦最早的一家農家樂;2016年,73歲高齡的嚴金昌帶頭在土流網上發布了土地信息,“大包干”帶頭人再次成為小崗村土地流轉第一人,見證了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又一次歷史性飛躍;2018年12月18日,嚴金昌榮獲黨中央、國務院頒授的“改革先鋒”獎章,獲得“改革先鋒”稱號。
走進沈浩題名的“金昌食府”小院,墻上的巨幅照片分外顯眼,也是嚴老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小崗村并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期間親切看望了當年“大包干”的帶頭人之一嚴金昌。在金昌食府的農家小院,嚴金昌對總書記說:您提出了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小崗也有自己的小崗夢。總書記高興地稱贊道:好!農家樂,樂農家。小夢多了就匯聚成了大夢。今昔對比,改革開放30多年,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祝你們生活越來越好!當年的這一幕暖心場景,被定格在金昌食府院內的照片墻上,成了嚴金昌家如珍如寶的幸福回憶,也成了嚴金昌一家奮發進取的動力源泉。
6年來,嚴金昌始終牢記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金昌食府辦得愈加有聲有色、生意興隆。“從最初創辦時只有4張桌子,到現在樓上樓下院內屋前容納23張桌子,客人滿時可達230多人;從最初的一年幾萬元收入,到現在每年30多萬元的收入,生意越來越紅火。想當年吃不飽肚子,如今住上小洋樓,開上小汽車。”坐在自家小院里曬著太陽笑瞇了眼的嚴金昌說,自從總書記考察過小崗村,前來金昌食府作客的客人絡繹不絕。他常告誡家人說:“辦農家樂,衛生條件要好,服務態度要好,價格要明碼標價。”
在后廚,嚴老從菜盆里抓起一把新鮮的洋槐花聞了聞說:“這是我們當季現采的洋槐花,特別香,做成槐花炒雞蛋,是我們的特色菜之一,非常受客人歡迎。”他又從后院綠瑩瑩的菜畦里拔起一根大蒜說:“我們家的菜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給客人提供放心滿意的綠色食品。不論是種地還是做菜,都要實實在在不搞假,老實人做老實事,不吃虧。”
“人活著吶,就要有理想,有干勁。發揚小崗精神就是要敢想敢干、敢為天下先。”跨過了溫飽線,邁進了富裕門,懷揣著“紅本本”,嚴老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對于小崗的明天更是信心滿懷:“未來小崗還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鄉村振興,打造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村民幸福的新小崗。國家政策決定國家命運,鍋里有,碗里才能有啊。托黨和國家政策的福,小崗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