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揚子街道,有個“媽媽班”。在這里,采用彈性工作制,女工們可以靈活掌握上下班時間,按件計酬。此舉共解決了企業40名員工的用工需求,也解決了一部分“寶媽”的求職需求。
“媽媽班”的誕生,源于一次基層政協委員的“吹哨”。2021年11月,基層政協委員召集人胡娜了解到,社區內“全職媽媽”有閑暇時間、有工作訴求,卻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街道轄區企業招工難、留人難,又急需穩定的工人。
隨即,街道政協委員組成調研組,經過實地調研走訪和溝通協調,揚子街道政協委員召集人、新江玻璃廠人力資源部總經理胡娜聯合揚子路小學設立“媽媽班”,招、求“兩難”變成了雙方“共贏”。
“媽媽班”是滁州市將“微協商”聚焦基層一線問題,推動政協協商真正延伸到基層做法的產物。“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近年來,安徽滁州傾力打造“協商亭好”履職服務品牌,設立鄉鎮(街道)政協召集人,廣泛搭建“微協商”平臺,正成為履職為民的新形式,為基層民主協商建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為民底色。
走街串巷的“召集人”
“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1942年,年僅14歲的新四軍文藝戰士何仿,在蘇皖交界地金牛山采風,將當地的《鮮花調》加工整理成民歌《茉莉花》。如今,這首民歌唱遍世界各地。
何仿是安徽省天長市石梁鎮何莊村人。隨著美好鄉村建設全面啟動,建設何仿紀念館,更好地將“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的茉莉花“送給別人家”,進一步宣傳、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成為當地群眾的呼聲。
天長市石梁鎮政協委員召集人潘學峰收集到這一民意后,經過多方協商,聚焦于資金保障、建館征遷、資料收集三個主要問題開展,推動了何仿紀念館順利建成。
2019年,滁州在所轄8個縣(市、區)建立了鄉鎮(街道)政協委員召集人制度,為市、縣政協參與基層治理搭建了新平臺。113名鄉鎮(街道)政協召集人,走到了基層協商的一線。
為解決召集人在基層開展協商時“召誰來”的問題,滁州市縣政協兩級聯動,開展“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活動,明確市、縣兩級委員要主動向召集人報到。召集人對委員參與基層協商情況評價打分,作為年度履職考核重要內容。
隨著這項活動在各縣(市、區)全面鋪開,委員進社區微協商、辦實事,得到基層群眾的肯定,全市政協系統掀起了“基層熱”,社區(村居)燃起了“協商火”。
2020年4月,滁州市南譙區將施集鎮井楠村選作該區農村宅基地和閑置住房盤活利用改革試點,推進過程中,部分農戶不愿意配合,產生了矛盾。得知這一情況,施集鎮政協委員召集人胡青云立刻組織政協委員實地調研走訪,挨家挨戶了解農戶想法,總結提煉出10多條助推“宅改”工作建設性意見。最終,絕大部分村民贊同改革方案,形成了宅改“井楠模式”。
從“微協商”到“大品牌”
通過召集人,民意在最短時間內收集起來,但如何讓“微協商”形成“大品牌”,保證協商效果?
“醉翁亭”是滁州市最著名的地標,滁州市政協將《醉翁亭記》中“憂民所憂,樂民所樂”的思想和“人民政協為人民”的政協情懷深度相融,豐富著“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文化內涵。
2021年4月,中共滁州市委出臺了《打造“協商亭好”品牌,進一步推進全市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并面向全國征集品牌標志。“協商亭好”正式成為滁州政協工作的品牌形象。
2021年,滁州市南譙區腰鋪鎮政協委員召集人李維春在走訪企業時了解到,中丞地產公司就施工過程中遇到的雨水排放困難請求幫助解決。在現場調研后,“解決中丞地產施工項目困難”被列為4月份委員“微協商”議題。
3個月后,臨時污水管網項目通過竣工驗收。“此次‘微協商’體現了政協在優化營商環境、幫扶企業發展、解決群眾所思所盼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通過委員的及時反映和獻計出力,既幫助了企業又獲得了群眾認可,實現了雙贏。”滁州市政協主席汪建中說。
在崇尚學習、鼓勵“微協商”中,“協商亭好”理念逐漸深入基層、融入民心。政協委員們走入基層一線、深入社區村居,就老百姓遇到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與社區、有關部門一道協商議事、協商解難。4年來,累計化解困難群眾子女入學、老舊小區環境整治、充電樁、貧困戶安置、房屋辦證等難題近500個。
滁州市萬橋新苑已入住居民近千戶,已配建好的公廁因種種原因不能使用,居民感到十分不便。2021年1月,市政協萬橋社區委員小組得知這一情況,立刻協調市有關部門和居民代表等開展“萬橋新苑公廁移交微協商”,不久,公廁就完成了移交投入使用。
幾年來,通過“微協商”,一批和群眾有關的關鍵小事得到解決,切切實實為黨委、政府排了憂、解了難。群眾漸漸體會到了政協委員能辦事、政協協商能成事。“協商挺好!”大家由衷地稱贊。
平臺之上,委員們“長袖善舞”
無論是“微協商”,還是“協商亭好”品牌,有了平臺,就有了協商的抓手,也讓政協委員的才智充分發揮出來。
在滁州市各縣鄉,召集人“召”、委員“議”、群眾“商”,成為基層治理“新風尚”。鳳陽縣在小崗村開設了村級委員工作室,共同為小崗振興建言出力;瑯琊區開設“信訪調解超市”,為群眾提供“菜單”式矛盾調處服務;明光市建立“委員產業聯盟工作室”,有相同專長的委員組織起來,共同帶領當地村民發展高效特種農業;天長市通過微協商,推動相關部門在143輛城市公交車和212輛城鄉公交車上開通了移動支付功能,極大方便了群眾出行……“協商亭好”品牌在“協商于民、協商為民”過程中實現了全覆蓋。
“不好意思,發言超時了。”“沒關系,你接著說,我們就是要聽聽企業家的心里話。”在滁州市政協召開的“打造‘亭滿意’營商環境”專題協商會上,一位企業家在發言時間超時后,市政協主席汪建中鼓勵他把心里話都說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2021年7月起,滁州市政協成立調研組,進企業門、聽企業言、解企業困、幫企業難。調研中,企業家們普遍反映,滁州的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了,紛紛點贊滁州“服務好、‘親’又‘清’、‘亭滿意’”。
“‘協商亭好’在基層的實踐,最貼近百姓生活,關注的都是涉及民生的各個方面,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給我們幫了不少忙。”南譙區區長王瑩說。
為解決政協在基層開展協商的實際難題,滁州市實現市縣政協兩級聯動,在政協系統常態化開展“委員進社區、常委在行動”活動,明確市、縣兩級委員要主動向召集人報到,鼓勵他們走進身邊小區、社區,圍繞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開展“靶向”協商、精準調研,打通政協委員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滁州市政協建立了“群眾點單、委員買單、協商解單、跟進查單”“四單閉環”協商流程,推動遇事會協商、協商能成事。各縣(市、區)政協積極跟進開展,有的將“委員進社區”拓展為進企業、進校園;有的依托自身特長建立了特色工作點;還有的建立了定期與群眾談心議事機制……委員們在基層“各顯神通”,為群眾紓難解困,取得了良好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