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大學出臺“最嚴體育校規”:體育課成績與畢業證直接掛鉤,如果體育課掛科,其他科目成績再好也拿不到畢業證。(云南日報2021.11.16)
新規一出,云大學生先炸開了鍋。有支持的,有叫苦不迭的,還有質疑學校做法合理性的。新規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討論,眾說紛紜。
其實,“體育掛科不予畢業”并非云南大學自行其是做出的規定,是有教育部文件依據的。2007年,教育部發文指出,高校學生體育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2019年,此條改為“不能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要求者不能畢業”。可見,云南大學不過是動真格罷了。
我們對叫苦擔憂者表示理解和同情的時候,需要想一想,如果不這樣做,學生的運動不足體能下滑能否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中小學體育能否成為我們的主要教育目標?
教育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首先是身體好,體格健康。始于1954年的我國“三好學生”評選,要求“德、智、體”都優秀過硬。“三好”源自于1953年6月毛澤東主席接見共青團二大主席團時的講話:祝青年們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這第一個便是“身體好”。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此問題給教育部部長馬敘倫寫信,指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這等于明確告訴我們:沒有了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
體育與健康是首要的教育目標,需要從娃娃抓起。科學研究表明,身體鍛煉越早越好,它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身體發育、身心健康,還能促進學習,增強記憶,讓人心情愉悅;少兒體育鍛煉能為其未來奠定堅實的健康基礎。而且,早期鍛煉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實現我們倡導的“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工作一輩子”的健康生活。
窮苦年代,人們受教育機會少,文化知識貧乏,而勞動鍛煉、體育活動十分普及普遍,所以我們將體育放在了后面。如今,社會已步入機械化現代化,人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少,人類體質退化嚴重。所以,我們必須比以前更重視學生的體能鍛煉,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然而有些學校仍一味重視文化學習,強調考試分數,輕視孩子的身體鍛煉,學校體育課被占用,活動課名存實亡,學生校內活動嚴重不足。孩子放學回家后,還得埋頭作業,很少有時間參與體育運動,甚至連基本的睡眠時間也不能保證。原本讓孩子游戲玩耍的幼兒園,變成了小學低年級的翻版,大量小學知識被拿來教學。于是我們看到,一邊是小胖子成堆,一邊是“豆芽菜”一片,“眼鏡”比比皆是,各項體測成績全線下滑,符合健康發育標準的孩子越來越少。
糾偏,需要多方發力。
首先,把促進學生身體健康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想方設法重視孩子的體育運動鍛煉。教學不打疲勞戰,不擠占學生的活動時間,高質量上好體育課。第二,認真執行“雙減”政策,切實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第三,挖掘潛力,擴大校內活動場所,增加運動器械,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同時,引導家長改變認識,把身體好放在孩子教育的首位,帶領并督促孩子進行體能鍛煉。此外,恰當運用指揮棒的作用,把體育成績納入中考總分并適當提高,倒逼人們對孩子體質健康的重視。
我們高興地看到,國家加大對幼教機構的規范整治后,幼兒園已不再將幼兒的識字、拼音、數數等作為考核展示內容,代之而來的是孩子出入園時的身體發育數據對比,如身高、體重、胸圍以及幼兒情感測試等相關身體發育指標。我們相信,隨著“雙減”的深入貫徹落實,中小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會被重視起來,孩子體質滑坡能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