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港口的船只正在進行裝卸作業。 全媒體記者盧志永攝
正在建設中的滁寧城際鐵路來安縣汊河新區段。全媒體記者計成軍 盧志永攝
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浦口-南譙合作標準化廠房一期項目。全媒體記者計成軍 通訊員王 亞攝
9月9日,市委書記許繼偉在出席上海市楊浦區政府與滁州市政府協同創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暨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掛牌儀式時指出,立足新階段、開啟新征程,加快滁州現代化建設,最大的機遇就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最現實的動力就是改革創新,最緊缺的資源就是人才技術。
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作為全省首個在上海掛牌啟用的會客廳,是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和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務實成果,是落實國家戰略、深化交流合作的創新之舉,是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的奮進之措,更是彰顯了著力擴大更高水平開放的滁州速度。
作為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對外宣傳展示滁州的一個重要窗口,開展項目推介、產品推廣、文化交流、經貿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注腳,滁州國際(虹橋)會客廳未來必將成為滁州與上海、與長三角多領域合作交流的一座開放之橋。
開放的地區最有活力,開放的經濟最有競爭力。滁州,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橋頭堡”,近年來,以開放合作為強勁引擎,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發揮“雙圈互動、左右逢源”的區域優勢,發揚敢闖敢試的“大包干”精神,不斷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努力打造開放合作新高地,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交上了一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滁州答卷,也翻開了滁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一體化發展 擴大合作“朋友圈”
一直以來,開放融合是融入滁州發展血液的一個關鍵詞。在開放融合的過程中,我市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決策,另一方面勇立潮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不斷擴大“朋友圈”,讓開放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寬。
與蘇州攜手打造中新蘇滁高新區,高點定位、登高對接打造開放合作新高地。
7月20日,長三角一體化蘇滁跨區域金融服務戰略合作簽約暨中新蘇滁高新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揭牌儀式在中新蘇滁高新區舉行,旨在打通金融服務供需地域壁壘,實現政策協同,讓金融要素跨區域順暢流動,加快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金融服務協同聯動的“蘇滁樣板”。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首個省外合作園區,2012年以來,中新蘇滁高新區緊緊圍繞“中新合作新實踐、安徽園區建設新探索和皖版蘇州工業園區”的目標定位,歷經近十年發展歷程,招引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引入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先進理念,不僅成為了蘇皖兩省跨省合作的典范,而且成為了全省開放合作的新高地,更成為了地方率先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平臺。
與省際毗鄰地區深度合作,打造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主戰場、增長極。
6月28日,滁州市寧滁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正式掛牌,主要負責編制和組織實施“頂山-汊河”“浦口-南譙”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各類專項規劃、專項政策,承擔功能區綜合開發及管理服務、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投融資等業務。該管委會的成立,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增長極的戰略之舉,意味著我市推進新型功能區建設翻開了發展新篇章。
加強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建設,是滁州市推進五個“區塊鏈接”的重要一環,是我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主戰場,未來必將成為滁州新的重要增長極、動力源。
與此同時,我市堅持與周邊城市攜手共進,“朋友圈”越來越大:與上海楊浦區簽署兩地協同創新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典范;加快推進與滬蘇浙城市城區合作,與南京、蘇州兩市建立點對點的高層互動合作機制,與南京市簽署全面合作協議,與蘇州簽署2個科技創新合作協議,共建科創共同體;每個縣(市、區)和14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均主動出擊,深度接軌長三角,至少與一個滬蘇浙城區開展對口合作,南譙區與浦口區、天長市與六合區、瑯琊區與上海金山區山陽鎮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鳳陽經濟開發區與江蘇如東經濟開發區、定遠鹽化工業園和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明光經濟開發區和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實現合作協議城區全覆蓋,已與長三角地區近30家園區開展了合作共建。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互利合作不斷深化。近年來,我市主攻“長三角”,瞄準“500強”,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實施了一批重大行動,推進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連跨2000億元、3000億元大臺階,站穩全省第三,2020年,首次躋身全國百強城市行列。
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市堅持“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理念,持續發揮重大項目“壓艙石”作用,把“雙招雙引”作為一體化的強勁引擎,項目建設氣勢如虹,項目質態明顯提升。據統計,我市1至7月份,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65個,其中省重點項目開工243個,個數居全省第1位;全市竣工億元以上項目237個,其中省重點項目竣工103個,個數居全省第1位,取得了億元以上項目新開工個數和竣工個數兩個全省第一的傲人成績。
一體化共建 放大民生“幸福圈”
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對接、主動融入,更是要在社會發展上的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目的就是共建一體化、共享新紅利、共創新機遇。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市按下了共建共享的“快進鍵”,一體化發展紅利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產業合作不斷深化,滁州高教科創城聯合南京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共同建設的滁州大學科技園正式運營,西交大科技園滁州園獲批省級科技孵化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滁州高端智能裝備研究院注冊運營,建設安徽軌道交通研究院,運營省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質檢中心。
交通網絡無縫對接,編制完成《滁州市沿南京江北新區扇形區域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研究》,啟動沿扇形區域與南京互聯互通項目15個,同時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建成通車滁寧公交換乘中心,天長市開通16路公交班線至南京地鐵S8號線金牛湖站點,來寧公交換乘中心今年開工建設。發行全國交通一卡通——“亭城通”卡,實現了滁州與南京等200多個城市公交互乘互刷,與南京對接的內部循環進一步暢通。
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與南京、合肥、馬鞍山簽訂《滁河流域水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協議》,建立上下游協調聯動機制,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風光帶綠化景觀工程,滁河被全國總工會和水利部評為“最美河流”。落實安徽、江蘇兩省《關于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合作協議》。
營商環境日益優化,我市對標一流、對標滬蘇浙,與長三角18個城市實現首批51個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與長三角所有城市實現市場監管聯動,與長三角五大海關實現國際貿易“無縫”通關;全市11.6萬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7×24小時不打烊“隨時辦”服務全面推開,政務服務事項網辦率、服務滿意度均達100%,營商環境年度考核居全省第一,“亭滿意”成為滁州對外開放的靚麗名片、安徽“四最”營商環境的服務品牌;大力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八大產業鏈鏈長制,落實招才引智“十大舉措”,激發民營企業創業熱情,成就企業家創意創新創造。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促進醫聯體建設,與南京中大醫院、上海九院簽訂醫聯體戰略合作協議,全市6個縣(市、區)與南京市醫療機構合作,共加入醫院集團2個,建立醫聯體5個。深化教育一體化發展,南京、蘇州多家學校在滁設立分校,通過互聯網與蘇州市30所學校開展結對共建智慧學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開工建設。打造政務服務優環境,積極推進長三角政務服務跨市通辦,打造線上專欄和線下專窗辦事雙通道,“一市三省”(滬蘇浙皖)14個城市51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區域通辦”。
大鵬展翅酬壯志,潮起揚帆正逢時。“十四五”時期,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等多重國家戰略的政策效應疊加釋放之下,我市將在“雙圈互動、左右逢源”中借外力、促內力,以推動合作再上新臺階的氣魄決心和共享發展新機遇的滿滿誠意,致力于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繼續書寫氣勢恢宏的“開放融合”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