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
人物簡介:王榮,女,漢族,中共黨員,1976年12月生,明光市明光街道龍山社區工作人員,孝老愛親好人。
事跡簡介:王榮照顧腦癱大兒子二十多年不離不棄,不計代價,四處為他尋醫問藥,精心將他撫養長大;他的丈夫因突發高血壓從工作的大壩上摔下來,并因傷勢嚴重,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但在處于病危狀態進行搶救的日子里,她一直守在重癥監護室門口,陪了丈夫19天;在丈夫離世后,她不離不棄,擔起愛與責任,悉心照料患有腦瘤的婆婆,與婆婆相互扶持,共同支撐起家庭的避風港;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王榮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成為社區居民的貼心人。王榮戶獲評2018年“安徽省最美家庭”、2020年“全國最美家庭”。2021年6月,王榮當選“滁州好人”。
不離不棄,擔起愛與責任
1998年5月,王榮和丈夫李海軍完婚。當時,王榮在酒廠上班,丈夫在當地供電局工作。王榮說:“丈夫家是農村的,我家是城里的。但是之前條件都不好,所以結婚時房子都是租的,但我相信只要夫妻二人肯努力,就一定能夠過上好日子”。
婚后一年,在全家的滿懷期待下,王榮的大兒子出生了。但隨著大兒子的成長,他們的家庭也籠罩上了陰霾。王榮說,兒子兩歲后,逐漸發現他反應比較慢,走路也慢。別人家孩子一周多就會整句整句說了,而她的兒子只會扶著墻慢慢躥,說話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冒。
“先天性腦癱,小腦萎縮,四肢無力,以后這孩子將無法行走,無法言語,并伴有終生癡呆”,醫生的話無疑給王榮夫婦當頭一棒。“那一刻我的心沉到了海底,腦子里一片空白,欲哭無淚,一連幾天都神情恍惚,不知所措”提及當年,王榮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放棄吧,你們還年輕,以后還可以再要;要了這個孩子,你會苦一輩子,長痛不如短痛,算了吧。”眾人的勸說讓王榮心如止水,肝腸寸斷。但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這是一條生命,只要孩子有一口氣也絕不放棄!王榮重新拾起決心,帶兒子走上求醫問藥之路。為治好兒子的病,王榮背著兒子開始與命運做起了戰斗,他們先后輾轉到南京、上海等地的醫院就診。為節省看病的費用,王榮與母親晚上睡著大通鋪,白天在醫院東奔西走。
在治病的路途上,為了兒子的醫藥費,夫妻二人更加努力,2003年,在雙方大家庭的幫助和自身的奮斗下,他們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王榮一家三口,搬進了新家。王榮說“總算有自己的窩了。不用再從居無定所,到處租房子了”。
2006年王榮的小兒子出生了,小兒子出生到來,給他們家里增添了很多的快樂。為了更好的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王榮放棄了工作,做起了全職媽媽,而另一方面,憑借自己的努力,丈夫李海軍也擔任起了部門領導。
突發變故,頑強支撐
就在這個不完美的家庭,逐步走上正軌時,2009年3月,噩運再次降臨。丈夫李海軍早上上班的時候告訴自己今天要去泊崗鄉檢查,中午不回來吃飯了。但沒想到王榮再次見到丈夫時,他已經躺在了醫院的搶救室里。從同事那了解到,在工作檢查途中,丈夫突發高血壓從大壩上面摔下來。但因為傷勢嚴重,李海軍一直處于病危狀態。聽專家和醫生說,如果能撐過二十天,也許就有救,但是救過來也成植物人。王榮聽完之后哭著說“植物人我也不怕,植物人我也能帶,至少有個人在家”。
在丈夫進行搶救的日子里,王榮一直守在重癥監護室門口。王榮陪了丈夫19天24個小時,但是丈夫還是永遠的離開了。對于還年輕的王榮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家庭的頂梁柱倒下了,這個家該如何支撐下去。看著眼前的種種困難,王榮也曾想到過放棄,但是轉眼看到兩個孩子,特別是看著大兒子,她強迫自己站起來,以柔弱之肩撐起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
從此王榮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大兒子要繼續治療,小兒子也需要照顧,還有年邁的婆婆。婆婆幫著照看孩子,王榮則重新出去找工作,她心中始終默默地對自己說“挺住、挺??!”。
為母則剛,撐起家的希望
工作之余,王榮開始每天堅持陪伴大兒子進行康復治療,她說“多年來給大兒子看病積累的康復訓練知識,自己都能成為半個醫生了”。為幫助兒子練習說話,王榮每天用筷子把兒子的舌頭硬往外拽,每天拽的兒子一直哭叫,她也因為心疼而雙手顫抖,但為了兒子能夠正常發音,只能狠下心來。大兒子雙手無力,每次吃飯不是王榮喂食就是自己雙手亂抓。為了練習手部肌肉的力量,王榮裝了一瓶黃豆,倒在盤子里,每天堅持讓兒子用筷子從盤子里夾豆子,來裝滿瓶子。日復一日,累的時候、無助的時候她也會偷偷地流淚,但王榮堅信,只要堅持就有希望,她憧憬著:“總有那么一天,兒子會講話、會走路。”如今大兒子已經學會了一些生活技能,并且在王榮的精心教育下,小兒子也已經成為一名初中生。
守望互助,婆媳贏得敬佩
在婆婆和王榮的努力下,一家人的生活逐漸好轉起來。白天王榮去上班,婆婆在家照顧孩子,晚上王榮回家和婆婆一起整理家務。王榮說,她婆婆也是苦命人,39歲開始守寡,一人帶7個孩子。剛剛還沒享福,小兒子又走了,就她們婆媳兩個支撐著這個家。即使再苦再累婆媳之間也沒有抱怨過一句話,王榮和婆婆一直相處的很融洽。
好景不長,命運再次和王榮開起了玩笑。數月前,婆婆檢查出患上了腦瘤,需要時刻照看,身邊離不開人。萬般無奈之下婆婆只好被大女兒接回家調養。王榮去上班后也只能把大兒子鎖在家中,下班后便要立即趕回去。“雖然現在大兒子已經22歲了,但還得鎖在家,不鎖不行,怕他跑出去會出意外。小兒子放學回來也需要吃飯。”
王榮擔心著生病的婆婆,而婆婆也擔心著兒媳婦一家。婆婆于正蘭說,她想著小孫子念書,又想著大孫子。天天看不見她就急死了,就是想回去。艱難的日子里,婆媳二人的相互扶持,不僅讓生活變得更好,也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心系群眾,成為貼心之人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王榮說。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她就是最貼近群眾的一根針。
王榮作為龍山社區居民委員會委員,分管的工作是安全生產員,另外也是社區網格員。王榮雖不幸,但天性樂觀,熱心善良,敬職敬業。同事們提到王榮更是贊不絕口,王榮的同事張太勇說,王榮在工作上是一絲不茍,任勞任怨,性格也比較開朗。她不僅能夠出色地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在工作中自己遇到不懂的問題也馬上就會向年輕的同事們請教。
群眾們提到王榮也是個個都豎起大拇指,身為網格員的她,每天都要去轄區內,除了檢查小區環境衛生以外,經常詢問居民們的生活需求,為群眾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王榮還經常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與轄區內的孤寡細聊家常,定期去給老人剪頭發等等,給老人們無聊的生活增添一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