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張,一個不足百戶人家的小山村,坐落于明光市明光街道江淮分水嶺腳下。這里曾經土壤貧瘠,易旱易澇,農業“靠天收”。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種叫甜葉菊的特色農作物徹底改變了這里的面貌。
從甜葉菊中提取糖甙產品,因其甜度高、熱量低被廣泛用于食品、藥品等領域,甜葉菊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我們抓住了甜葉菊育苗、移栽這個‘甜蜜事業’,95%以上的村民都以育苗為生,正常年景,苗數都在1億株以上,產值600萬元左右,好的年份突破了2億株大關,一舉改變了山村一窮二白的面貌。”甜葉菊產業領頭人何振明告訴記者。
日前,記者在均張采訪時,一眼望去,山坡上、山坳下到處是銀色的育苗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進何振明的育苗大棚,十余名農民正在起苗,分揀、打捆、裝盒,一派忙碌景象。“我家今年的甜葉菊苗在300萬株,按照現在的行情,售苗收入18萬元左右。為了抱團出海,我們成立了甜葉菊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成員108戶,育苗多的在七、八百萬株,少的也在一百萬株左右。產品遠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的何振明見到記者到來,打過招呼后,邊埋頭整理手中的甜葉菊苗,邊介紹說。在采訪中了解到,精明能干的他,不僅從事甜葉菊育苗,還流轉100多畝土地發展苗木產業。在一片山崗上,過去的不毛之地長出了郁郁蔥蔥的烏桕、櫸樹、梔子花、茶花等苗木。“所有苗木有20萬株,這是我的綠色銀行。”何振明望著眼前長勢良好的苗木興奮地說。在農閑之余,善于捕捉商機的他,帶領家人“林下尋寶”。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收購林下的野生蘑菇,“蘑菇大王”聞名遐邇。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這是何振明的口頭禪,更是座右銘。合作社社員田學文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建有甜葉菊育苗大棚19個,育苗800萬株,年收入在50萬元左右,“每天用工都在20人左右。”田學文說。興旺的甜葉菊產業,成為村民致富的重要項目,同時也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十幾天,我就賺了近2000元。”附近村民高志虎樂呵呵地說。
如今,富裕后的何振明已移居城市,在明光市區購買了商品房。與何振明一樣,80%的均張村民相繼在合肥、滁州、明光等城市購房安家,他們在致富的路上過起了“候鳥”的生活。
在“甜蜜”人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均張實現了華麗轉身,村興民富是村里的真實圖景。隨著一批批民生工程,諸如“四帶一自”特色種植等項目的落地生根正悄悄改變著小山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