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以來,滁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2021年全省市場監管系統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質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扎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積極推進質量強市示范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質量基本狀況
(一)工業產品監督抽查情況
一季度,堅持民生和問題導向,統一生產與流通,突出百姓關心關注及我市主導產品,重點檢測涉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指標,制定了全年市級監督抽查計劃,共包括50種產品,其中日用及紡織品10種、電子電器產品4種、輕工產品9種、建筑和裝飾裝修材料9種、農業生產資料2種、機械及安防產品10種、電子及材料產品3種、食品相關產品3種。
(二)食品監督抽驗情況
一季度,全市共完成食品抽檢1061批次,已檢驗753批次,不合格9批次,不合格率1.2%。
(三)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情況
一季度,開展鍋爐監督檢驗2臺;鍋爐定期檢驗16臺。壓力容器制造監檢2650臺;壓力容器定期檢驗163臺。壓力管道監督檢驗10公里;壓力管道定期檢驗5公里,電梯監督檢驗531臺;電梯定期檢驗3269臺。起重機械監督檢驗202臺;起重機械定期檢驗223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監督檢驗203輛,定期檢驗431輛。
2021年第一季度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情況
(四)特種設備統計
一季度,全市在用特種設備數量共計47272臺(不含壓力管道與氣瓶)。其中依據特種設備(不含壓力管道與氣瓶)種類劃分:鍋爐601臺;壓力容器12581臺;電梯22863臺;起重機械7183臺;大型游樂設施43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4001輛。詳見下表及下圖。
種 類
鍋爐
壓力容器
電梯
起重機械
大型游樂設施
客運索道
場(廠)內機動車輛
合 計
數量(臺)
601
12581
22863
7183
43
0
4001
47272
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特種設備統計表(不含壓力管道與氣瓶)
2021第一季度全市特種設備統計圖(不含壓力管道與氣瓶)
(五)質量申訴情況
一季度,12315投訴舉報熱線共受理投訴舉報咨詢12894件,其中產品質量投訴771件,舉報1265件,辦結率90.75%。從投訴舉報類別來看,家用電器類質量投訴較多,為125件,占投訴總量的8%。
(六)缺陷產品召回情況
一季度,持續貫徹落實《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始終把缺陷消費品召回作為市場監管系統核心業務抓緊抓實,持續發力、積極作為,做到應召盡召,共發布召回公告4次,召回缺陷產品4120件,盡最大可能消除了安全隱患,有效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3月11日,結合“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宣傳活動,走進湖心路社區,開展缺陷產品召回宣傳,全面推進缺陷消費品召回工作再上新臺階。
(七)質量強市建設情況
開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質量提升。按照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長三角質量提升示范試點(第一批)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來安汊河軌道交通產業園實際,會同來安縣局,對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進行排摸和實地調研,制定細化了建設方案,助力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建設。
扎實開展質量工作考核。1月19日,召集市經信局等10部門和市局14個責任科室召開了省政府質量工作考核任務部署會,進一步細化任務分工,明確完成時限,高標準做好考核工作。同時明確了對縣(市、區)的考核任務,推動了質量工作落地見效。
深化“證照分離”改革。通過企業幫扶QQ群、微信群等方式,實現“一對一”“面對面”精準幫扶,為217家企業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服務包。梳理證照分離事項清單,明確改革事項13項,其中市級4項,縣級6項,市縣級3項。依托“皖事通辦”平臺,提供全流程“一門、一網、一次”服務,壓減審批環節3項,精簡經營許可審批材料36件。整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安徽政務服務網、安徽食品藥品審批平臺等5大平臺,將217項政務服務事項,統一使用安徽政務服務網1個平臺辦理。實行低風險食品生產許可承諾告知,將低風險食品生產許可審批時限壓縮至1日;將藥品零售企業許可審批時限壓縮至5日,將食品經營許可審批時限壓縮至3日。
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為貫徹落實國家、省知識產權局進一步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工作的有關要求,扎實推進專利申請核查審查工作。3月10日,召開規范專利申請行為工作推進會,省局一級調研員袁國春帶隊到滁現場指導督查。推進會重點傳達學習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就進一步規范專利申請秩序,堅決打擊和有效遏制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行為,進行了強調和要求,推動了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
開展質量提升公開課活動。為引導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3月23日,市局主辦的“質量提升公開課”在安徽康佳同創電器有限公司正式開講。質量提升公開課邀請了上海復旦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首席質量官培訓教師,安徽省政府質量獎評審專家靳廣春圍繞“在追求卓越中成就卓越”進行授課。第七屆滁州市市長質量獎獲獎企業安徽康佳同創電器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總經理汪慧從企業如何運用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分享了經驗做法,并組織參觀了企業現場質量管理。吸引了來自本市裝備制造、硅晶玻璃、新能源、生物科技等57家企業70余名質量工作者參加,得到了參訓人員的一致好評。
(八)質量技術基礎工作
計量。一季度,全市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累計235項;最高計量標準累計101項;計量標準器具強制檢定136套,工作器具強制檢定9295臺(件);全市誠信計量示范單位累計242家。
開展元旦春節期間計量專項執法檢查。集中組織力量對各自轄區內定量包裝商品、集貿市場電子計價秤、加油機、加氣機、民用三表(水表、電表、燃氣表)、出租車計價器、眼鏡制配場所等開展了計量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執法人員589人次,檢查各類場所355家,共檢查電子計價臺秤459臺件,共抽查89組定量包裝商品,檢查焦度計、驗光儀、鏡片箱等計量器具30臺。
組織開展計量標準復審考核工作。2月24日,市局依據計量法律法規、JJF1033-2016《計量標準考核規范》等要求,通過聽取匯報、現場參觀、核驗設備、查閱資料、現場試驗等方式,對安徽銀鷺食品有限公司到期復審的“二等鉑電阻溫度計”等2項國家計量標準進行了現場考核,通過考核,進一步嚴格了計量標準管理工作,規范了實驗室管理程序,改善了實驗室條件,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開展農資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從3月16日開始,市局組織市技術監督檢測中心在全市開展農資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嚴厲查處計量坑農害農行為,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截止目前,共抽查10家農資生產廠家11個農資定量包裝商品,其中2組不合格。
標準化。一季度,我市新增安徽省地方標準10項,截止到3月31日,我市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86項、行業標準108項,主導制修訂安徽省地方標準54項(因地方標準制定范圍調整,原有27項已廢止);承建國家級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1項;承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0項、省級12項;承建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2項、省級9項;承建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5項。
組織開展標準制定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公開征集10項滁州市地方標準備選計劃,協助、指導相關單位申報安徽省地方標準計劃項目。
推進省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組織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申報安徽省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節能環保內燃機),獲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復,是滁州市獲批的首個省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
開展團體標準實施情況調研。對《電動自行車用蓄電池充電器》、《芡實 鮮果》、《芡實 干果》等3個團體標準執行情況開展調研。指導協會及時變更團體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的公開信息,按照GB/T 1.1-2020規則,修訂標準格式和內容,進一步提升標準的質量。
認證認可。截止2021年3月,全市共有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數1425張,其中電線電纜認證認書279張,家用和類似用途設備547張,音視頻設備209張。共有各類管理體系認證證書3541張,其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1880張,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證書795張,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606張,食品農產品管理體系認證證書81張。實驗室通過計量認證數量96家。
提升服務檢驗檢測機構能力。為全面掌握全市檢驗檢測服務業發展數據,加強檢驗檢測市場監管、促進檢驗檢測服務業質量提升,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工作。積極推薦我市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參與省局組織的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經過篩選和審核,5家小微企業被納入試點名單。
規范認證檢測市場秩序。聯合市經信局開展貨車非法改裝專項整治,對市區3家貨車生產改裝企業進行監督檢查,進一步強化危險貨物運輸車輛、自卸貨車、半掛車、輕型載貨汽車、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等5類重點貨車生產改裝監管。配合市車管所對鳳陽1家機動車檢驗機構開展整改情況回頭看;組織開展機動車檢驗機構長三角能力驗證復測活動,進一步提升機動車檢驗機構檢測水平好檢測質量;開展建材類檢驗機構整改落實情況“回頭看”,強化機構安全責任意識、憂患意識。
(九)“兩節”打假工作
為保障元旦春節兩節期間消費安全,集中組織開展了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打假專項行動。行動中,全市市場監管部門突出案件查辦力度,嚴查城鄉結合部、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重點區域產品質量、價格等市場違法行為。通過組織開展打假專項行動,進一步凈化節日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和守法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共出動執法人員12453人次,檢查經營主體14314戶次,檢查生產加工單位2938家次,立案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859件。其中產品質量案件91起、食品案件737起、消費者權益保護案件12起、不正當競爭案件7起、價格違法案件18起、廣告違法案件16起、無證無照經營案件161起、其他各類違法案件143起。移送公安部門1件,搗毀制售假冒黑窩點1個,對市場制售假冒偽劣等不法行為起到有效震懾。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質量基礎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比較落后,工業產品采標率不高。標準化意識不強,標準化試點示范區創建難。市場主體對制定標準、對標達標等標準化活動主動性不足;缺少專業人才指導,企業對標準化試點示范區創建出現畏難情緒,標準化工作難以向深層次發展。
二是質量發展創新能力不強。對實體經濟基礎調查研究不夠、核心和關鍵技術不足、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和創新能力不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仍未消除。
三是品牌創新發展不均衡。尊重品牌、重視品牌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品牌給產品帶來的溢價不明顯,企業對品牌的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推進質量品牌升級工程合力不夠,質量品牌基礎薄弱,尚未形成質量品牌的區域帶動作用,質量品牌的市場核心競爭力不強。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仍未消除,一些關鍵瓶頸亟待突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扎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聚焦重點行業、區域、產業園區和產品(服務),以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體系、知識產權等質量工具和持續開展“質量提升標桿示范、組織示范、人物示范、教育示范和文化示范”(簡稱“五大示范”)等主題活動為抓手,以質量強市(縣)創建、質量品牌提升示范項目建設為載體,以質量人才隊伍建設、質量巡診、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等為方式,扎實開展“一業一域”“一園一品”質量提升行動,努力讓人民群眾有質量獲得感和幸福感、廣大企業有質量責任感和提升感、地方黨委政府有質量成就感和使命感。
(二)強化認證監管。開展強制性產品監督檢查,加大強制性產品認證日常監管和巡查力度;加強自愿性認證監管工作。繼續加強檢驗檢測機構監管,強化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成效。
(三)發揮標準支撐和規范作用。加強部門協調,開展產、學、研合作,強化技術指導,做好標準化項目間的銜接、配合,使管理和服務措施持續跟進,選擇好服務對象、找準目標和完善內容,在標準體系、檢測監督體系和市場監督體系等長效機制的有效實施上下功夫。
(四)加強品牌培育。以長三角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質量提升示范試點建設和省制造業(服務業)高端品牌培育為抓手,遴選推薦競爭力強的自主品牌企業參加,擴大滁州品牌知名度,促進滁州品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