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縣雷官鎮傳承“雷官板鴨”制作工藝,打響品牌,開拓市場,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年關將至,來安縣雷官鎮上的板鴨廠也進入生產旺季。在海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二十多名工人在緊張地忙碌著。“這批是武漢的訂單,過年前的三個月是板鴨銷售的黃金期,工人們加班加點,每天生產2000多只才勉強夠賣。”企業負責人費學海說。
“好味道一是靠好鴨子,二是靠老鹵子,三還得靠好手藝。”雷官鎮五里村貧困戶王為林正是從父輩那里繼承的制作板鴨的手藝,讓他在企業里實現了穩定就業。老王樂呵呵地說:“公司包三餐,每個月還有4000多塊的工資。”
雷官板鴨制作工藝起源于1862年,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肉香四溢又松嫩可口的獨特口感,讓雷官板鴨深受當地及周邊群眾的喜愛,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會找個陰涼通風的地方,晾上幾十只板鴨,用于招待客人或饋贈朋友,這也成為雷官鎮上一道獨特的冬日風景。
“老百姓有好手藝,我們就要想辦法幫他們把手藝變成實實在在的效益。”雷官鎮統戰委員王忠榮說,為了打響雷官板鴨品牌,開拓更廣闊的市場,該鎮將雷官板鴨先后成功申報為“安徽老字號”、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如今,該鎮有五家生產板鴨的企業,每年生產板鴨50萬只銷往全國各地,銷售額達5000萬元。鎮上面向南京、滁州等周邊市場制作板鴨的小商戶更是不計其數,全鎮有400余人從事板鴨相關行業,板鴨制作已成為該鎮的一項重要產業。
在幫助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以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增收為目標,2019年,該鎮引導雷官村和海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建,利用扶貧資金227萬元,建成雷官板鴨產業深加工項目,公司每年拿出14.1萬元用于貧困戶分紅,同時積極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如今,已有12名貧困戶在公司實現了穩定就業,人均工資收入每年近5萬元。
雷官板鴨品牌效應帶動了雷官鎮及周邊鄉鎮的農戶大批量養殖散放麻鴨。“下半年養的這800只鴨子眼看也要出欄了,加上上半年賣掉的500只,兩萬多塊穩穩地揣兜里了。”貧困戶魏之寶想到去年的收入,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魏之寶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肢體殘疾,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在村干部的鼓勵及周邊群眾的影響下,他開始發展麻鴨養殖,當年就靠著養殖收入實現了脫貧。如今,雷官鎮每年產出麻鴨近百萬只,包括魏之寶在內的26戶78名貧困戶依靠麻鴨養殖實現穩定脫貧。
“板鴨制作的手藝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在利用它帶動更多人增收的同時,也要把祖先的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王忠榮介紹,2013年,雷官板鴨制作工藝成功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