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一環,也是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優化人居環境,提升文明水平的需要。近年來,一些試點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就垃圾分類管理進行了立法或修法,先后正式走向全面實行垃圾分類階段,但實際操作起來效果卻不盡人意。
從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的主要做法來看,目前大都是有人監督或派人操作,這種做法雖然不失是一種推進舉措。但垃圾分類不能靠在每個垃圾房(桶)旁都雇人整理翻動,居民沒分或分的不當由工作人員來分,這不是人人參與的垃圾分類。要把這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形成垃圾科學分類、資源再利用,營造集約、節約型社會氛圍,必須從家庭和政策引導兩個源頭入手。
垃圾分類源頭之一在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要讓生態文明的建設普及到個人,讓垃圾分類成為每個家庭成員的一種自覺行為,為了調動其積極性,增強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動力,建議設計生產新的垃圾桶,里面分隔2-3個空間,分別放2、3個塑料袋。作為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免費分發每個家庭,錢雖不多,但體現了政府推進的力度,對以后少數人違規的處置也更有依據。
同時,家庭裝垃圾的塑料袋也要有標識或顏色區別,以利于后期處置,但現在不宜急于實行,因為現階段居民家中有太多的塑料袋,不用是不行的。要等商家供應的塑料袋與政府提倡的垃圾塑料袋匹配對應后才能實行,不能走浪費資源的老路。
垃圾分類源頭之二在于政策引導。垃圾分類的主要目的是資源再利用,化負擔為財富,化支出為收入,化棄之為資源,化被動為主動。只要政策引導得當,就可以讓堆積如山的垃圾變成企業創造財富的金山銀山。
如對垃圾資源再利用再生產的企業,實行分門別類的稅收減免政策;對難以處理的垃圾再加工成為原材料的企業,按噸位數實行政府獎勵;對從事垃圾分類的職工實行行業特殊工種的較高崗位津貼,讓這個為社會有特殊貢獻群體有體面的收入;對農民使用農家肥等也要有獎勵制度;同時科研也要跟上,解決工作環境差的問題;對居民各種資源(垃圾)的提供者,也可實行專項獎勵,調動居民配合資源分類收集的積極性。
是垃圾還是資源,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知。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這個社會問題已逐步上升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性戰略課題,相信上下一起努力,一定會走出一條廢物利用、資源再生、人人重視、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的人居生活環境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