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推廣了16個特色小鎮的五個方面典型經驗,同時公布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淘汰整改的419個“問題小鎮”。為引導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下一階段,將繼續規范引導特色小鎮建設,不把行政建制鎮和房地產項目命名為“特色小鎮”,及時推廣新一輪的典型經驗,突出特色、避免亂象。
自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來,“特色小鎮”一躍成為城鎮化建設和文創領域里的熱詞之一。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特色小鎮的建設,出現了政績化、房地產化的特點,甚至變成部分人賺錢的工具。特色小鎮淪為“問題小鎮”,值得引起警惕和反思。
放眼全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特色小鎮頗受歡迎,比如德國的許多小鎮,古城堡、古建筑,以及濃蔭密布的傳統園林四處可見,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而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等,則無不具有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產業特色鮮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等特色。回到特色小鎮的建設上來,謹防特色小鎮淪為“問題小鎮”,其實就是要對特色小鎮建設多一些冷思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產業為載體,找到自己的“真特色”。
首先,要提升文化內涵。無論是什么特色,小鎮的文化性應該放在首位,小鎮的文化服務可以現代化,但文化的內容卻要承載厚重的歷史。道理很簡單,地方特色不是硬造出來的,而是依據文化歷史傳統特點加以延伸的。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必須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用獨特的自然風貌、生活習俗和人的生產勞動等社會性生態元素,詮釋小鎮文化傳統,讓小鎮文化深入人心。
其次,要打造秀美生態。特色小鎮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老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其實是要具有特色的生態環境,達到“想到杭州就能想到西湖、想到蘇州就能想到園林”之效。建設特色小鎮,就應保護好生態環境,并以環境生態為重要資源,建設“綠蔭垂柳小鎮”““江南水鄉小鎮”“田園風光小鎮”……爭取每一個“生態小鎮”,都能給我們以最美好的特色風景。
最后,要強化產業支撐。無產業,不發展。特色小鎮也要尋求與布局自己的特色產業,才能取得持續發展。為此,特色小鎮建設得如何,不僅僅在于政府給帽子、給政策,關鍵還在于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只有構筑集產業鏈、投資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于一體的產業創業創新生態圈,集聚各類高端要素,誕生各種創新因子,孵化新的產業業態,特色小鎮才能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才能以最有優勢的產業吸引人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