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鎮位于天長市東部,農村經濟以種養殖業為主,下轄7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4.2萬人。近年來,該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52.34萬元,比上年增加24%,年度集體經濟收入村村超過10萬元,最高的達到61.69萬元。一個普通的鄉鎮,村(社區)僅依賴農業資源,村級集體經濟緣何得以快速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堅持規劃引領,共繪“一張藍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2014年初,楊村鎮黨委就開始部署各村清產核資工作,對10個村、社區集體家底進行排隊歸類:一類村有龍集社區、楊村社區集體收入超10萬元;二類村沂湖村超5萬元;三類村萬元以上有4個村;四類村萬元以下有3個村。
在此基礎上,鎮黨委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對各類村提出集體創收目標任務。當時天長市的規劃是到2019年底全市90%以上的村超10萬元,事實上,楊村鎮已于2017年全部提前實現,到了2018年,全鎮村級集體收入45萬元以上的村有3個,16萬元以上的有3個,其余各村均超10萬元以上。
有了規劃目標,還得建立嚴格的考核激勵機制,鎮黨委把發展村級經濟作為“千分制目標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村級經濟年度達標的村給予重獎;對未達標的給予通報批評,對村主要干部進行問責;對發展村級經濟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干部,給予經濟獎勵和提拔使用。各村結合自身特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集體經濟邁上了快車道。
農村股權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如果說包產到戶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改革,那么農村股權改革在安徽農村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正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受到瓶頸制約的時候,一場牽動鄉村千家萬戶的股權改革啟動了。當時,楊村是全市農村改革示范鎮,是火車頭。
2016年6月,10個村級組織掛牌組建了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全鎮共確認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成員38766人,量化集體經營性凈資產625.95萬元,發放股權證書10608本,人均股份161.47元。通過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盤活農村“三資”,楊村鎮黨委探索出了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2016年是該鎮股改元年,10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32.31萬元,比上年增長71%,提前實現村村集體收入超5萬元目標,就連全鎮最難的“空殼村”橋南村集體收入也超過了5萬元。這一年,光華村在全市率先分紅,人均100元。2017年楊村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翻番,村村超過10萬元,總額達到202.72萬元,比上年增加了53%,光華村再度分紅,人均110元。
抓兩頭帶中間,催生“一樹花開”
楊村鎮黨委堅持兩頭抓,實施強村更強、弱村盡快趕隊的發展策略,推動后進變先進,先進則更上一層樓。
“頭雁”領航。龍集社區是全鎮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靠的是能人書記帶動,走的是多點發力、聚沙成塔的增收路。銅龍河造橋,急需回填土,社區立馬用1.8萬元征了一塊面積7畝的低洼地,賣土一次性收入16萬元。然后,又連著下了兩手“蛋孵雞、雞生蛋”的妙棋:一是將這塊洼地整理成萬方以上的“當家塘”,一次性對外發包收入10萬元;二是由社區統一提供樹苗,按四六分成、發包給林木企業在新建河堤兩側植樹創收。為充分發揮好這一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鎮黨委一方面安排“能人書記”到其他村、社區“傳經送寶”,另一方面組織大家來龍集社區現場學習。
湖邊村是村級經濟基礎最薄弱的“空殼村”。2015年,鎮黨委實施“一把手”幫扶工程,黨委書記駐村“把脈支招”,引進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稻蝦種養等項目,其中整合200畝東大圩灘涂水面光伏發電、漁光互補項目需要協調治安管理與漁業技術指導的需求,牽頭引導雙方達成服務協議,年服務收入9萬元,使得該村集體經濟收入跨過10萬元大關,甩掉了“空殼村”帽子,躍居全市中上游。
搭建陽光平臺,奔出“一路錢程”
自2017年5月省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天長市分所掛牌以來,楊村鎮農村產權平臺交易領跑全市,2017年成功交易20宗、2018年21宗、今年第一季度就成功交易9宗。
北蕩村以前水面、林地發包、房產租賃不是“搗袖籠”談價格就是“土辦法”招標,收入不高,村民意見一大堆。林場52.05畝的老舊樹木對外出售,樹販子只同意給4萬元。但借著產權交易的東風,2016年5月,該項目掛牌底價為14.2萬元,最終以16.8萬元高價揭標,成為天長市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成立的第一單。“公開出效益,陽光促和諧啊!”這件事在北蕩村干部群眾中引起轟動。
嘗到甜頭的北蕩人首先對林場舊林地進行整理,通過交易平臺對外發包,一包20年,一次性收入租金28萬元。又對村里外圩300畝灘涂水面、3個舊村部、3所村校等逐一掛牌上平臺發包租賃,都取得了豐厚回報。北蕩村2016年集體收入11萬元,2017年17萬元,2018年遞增到47.4萬元,步入第一方陣。
北蕩村的資源、資產上線交易出了高收益,全鎮各村、社區得到啟發,所有項目都在農村產權平臺交易上進行。橋南村天銅路邊林木轉讓項目以14.2萬元的底價上平臺交易,以22.6萬元揭標,溢價率達59.7%;楊村社區天銅路邊林木轉讓項目以4.5萬元的底價上平臺交易,以8.2萬元揭標,溢價率達82.2%......
秉持廉潔惠民,百姓共享“一桌盛宴”
楊村鎮黨委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緊緊抓住村組織廉政建設不放,教育村干部廉潔自律嚴格要求,村里有錢了更要過緊日子,把來之不易的積累用在刀刃上、關鍵處。
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初衷就是為群眾為社會謀福利,不是存在銀行里數著看的,要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鎮黨委積極鼓勵和引導各村把集體的錢用在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上。全鎮10個村、社區的村民集中居住區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建設都由村集體拿大頭;鎮里還規定村集體每年必須按比例拿出錢來扶持、幫扶特困戶、孤寡老人和老黨員,讓所有村民共享發展成果。龍集社區每年用于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建設文化活動場所、慰問困難黨員、救助特困戶等開支都在20萬元以上。光華村的農民小區綠化、亮化、美化費用都由村里支付,3條3500米村組水泥硬化路配套費用25萬元都由村里承擔。
(作者單位:天長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