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北”概念從醞釀、提出、討論,到在戰略層面、決策層次落地生根、強力推進,昭示著“大江北”戰略實施邁出實質性步伐。無疑,這是一篇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文章,必將在滁州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可歌可泣的一筆。要把這篇文章做好,需要全市各級、各地、各部門和全市人民的積極參與、投身其中,共同謀深謀細謀透,撰就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皇皇巨著。
建設“大江北”協同發展區,已經擺上我市發展議程。總體目標是利用3至5年時間,實現跨界交通無縫對接,形成半小時快速通勤圈;沿邊區、鎮全力融入,構建與南京江北新區一體化城鎮發展體系;推進蘇皖特別合作區、全椒東部新區和烏衣、汊河、金牛湖三個新區建設,全面提升與南京江北新區產業分工協作和創新協同水平;補齊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發展短板,實現區域全面協同。到2025年,基本實現與南京同城化發展。
這是構架,是宏觀,是總體,是大局,是文章的標題和主旨。而文章的謀篇、細節和布局,仍要我們仔細謀劃。古人云:“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就是說,謀劃準確周到而后行動,知道目的才能有所收獲。做好“大江北”文章,規劃先行就是題中應有之義。有必要對“十三五”規劃進行中期調整,推進與南京江北新區規劃體系超前對接,在城鎮空間、綜合交通、產業、生態、科教、物流等方面進行精準銜接,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區域一體化開發。本著“交通先行”的原則,加快連接江北新區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建設,推進國省縣等骨干道路提檔升級,謀劃建設一批連接市域板塊和開發節點的快速通道,形成區域整體對接態勢。當然,融入的關鍵,是產業的支撐。要謀劃好配套產業的引進,積極融入以南京江北新區為核心的產業分工體系。加大對南京及江北新區相關配套產業項目的招引和承接力度,吸引他們轉移的上下游企業入駐。緊密跟進江北新區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兩城一中心”建設,錯位互補,深度參與,大力發展半導體、新型顯示、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車等產業。
和南京江北新區的全面融入乃至同城化發展,接壤地帶不僅是地理上的前沿區域,更應是融入的領頭羊、急先鋒和先行模范。要放大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示范帶頭效應,借鑒深圳跨區產業合作模式,在與毗鄰南京江北新區扇形區域謀劃建設蘇皖特別合作區。優先支持烏衣板塊、汊河板塊、金牛湖板塊和全椒東部新區板塊4個板塊建設,提升全椒縣武崗鎮、來安縣水口鎮、天長市金集鎮等N個沿邊鎮,建設新市鎮,形成市區、三個縣城、四個新區和蘇皖特別合作區為核心,N個新市鎮為主的“1+3+5+N”板塊開發體系,率先融入南京江北新區。
建設“大江北”,機遇千載難逢,我們有幸站在這歷史的節點上。揮舞起手中如椽的巨筆,撰寫時代的華章。相關縣、市、區要時不我待,盡快制定工作方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大膽創新,銳意進取,狠抓落實;市直相關部門更要全力投入,履職盡責,加大政策聚焦力度。相信不久的將來,“1+3+5+N”板塊全面開花、日新月異,以此為銜接,滁州與南京江北新區乃至南京市區完全同頻共振、一體發展,實現歷史性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