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視新聞頻道針對以中小學生為用戶對象的學習類App,屢次出現涉黃內容、網絡游戲等亂象進行了曝光。
時下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學習作業類APP因其能實現及時互動反饋、提高學習作業效率等特點,逐漸成為師生間溝通反饋的橋梁紐帶。可以說,這類操作簡單、方便互動的學習類APP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將會是不可逆的趨勢。
然而,一些學習類APP存在諸如內置游戲、存在過度娛樂和不良內容等問題,讓這一學習利器變味,甚至充斥著性暗示等不適宜學生的內容,成為藏污納垢之所。況且,這種學習類APP具有很強的隱匿性,不容易被老師以及家長發現。學生拿著手機進入到APP頁面,老師與家長認為是在學習,但是說不定是在游戲聊天甚至觀看色情內容。面對此亂象,想想就覺得可怕、糟心!
學習類App的開發者初衷可能很好,希望通過“趣味性的學習產品”來激勵學生學習,但無良學習類App讓孩子將學習與游戲相混淆,也可能讓孩子沉迷于游戲,甚至陷入色情之中,從而誤人子弟,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這樣的所謂“學習類App”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害人APP”了。
學習類APP問題不斷,暴露了相關部門監管乏力及學校管理缺位的問題。對此,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重拳打擊,對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學習類APP進行必要的監管和懲治,各學校也要加強對學習APP的選擇管理。此外,作為家長,應肩負起監督職責,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習慣,讓孩子真正在網絡空間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