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管黨治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已經體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多項黨內法規中。“四種形態”理論實現了“把紀律挺在前面”的具體化,科學地回答了“用什么執紀、為什么監督”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的科學內涵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為用嚴明的紀律管全黨、治全黨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據和有效的工作抓手。每一種形態的設計都建構在黨的紀律基礎之上,充分體現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貫原則。其中,第一種形態是指常態性地提醒和批評教育,意在“勤澆樹”,及時消除黨組織和黨員的“亞健康”狀態;第二、三種形態是指根據違紀的不同性質和程度及認錯悔錯態度,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組織處理或黨紀處分,意在“正歪樹”、“治病樹”,主治“病在肌膚”;第四種形態是指對同時觸犯黨紀和刑法,已經“病入膏肓”的黨員給予開除處分并移交司法機關,意在“拔爛樹”,凈化黨員隊伍。“四種形態”由輕到重、層層設防、步步趨嚴,形成一個完整的監督執紀鏈條,既體現了“全”,又突出了“嚴”,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的現實意義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是從嚴治黨的具體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從嚴治黨,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全”就要求“范圍更廣”,“嚴”就要求“監督更嚴”,“治”就要求“辦法更多”。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通過綜合運用多種辦法,既管重點又管全面,既治標又治本,既嚴管又厚愛,科學回答了“什么叫全”、“怎么去治”、“如何從嚴”等問題,把管和治更多體現在日常,讓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起來,真正管住大多數,為全面從嚴治黨建立更前沿、更嚴密的“防治陣地”,實現了“全面”和“從嚴”的有機統一。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是管黨治黨的精準標尺。“四種形態”中,無論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還是組織處理、黨紀處分、立案審查,都是管黨治黨的日常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落實好第一種形態,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自覺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以實現黨內關系正常化;最及時的是落實好第二種形態,讓“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體現抓早抓小、動輒則咎,防止“小錯”成“大錯”;最緊迫的是落實好第三種形態,使“嚴重違紀的重處分、作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的“病樹”及時得以挽救;最嚴厲的是落實好第四種形態,讓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極少數”“爛樹”得到應有懲罰,以形成強有力的震懾。“四種形態”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涵蓋了所有可能發生的違紀情形,核心目的在于用紀律管住大多數,維護好整片“森林”,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是“挺紀在前”的行動指南。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常態”,積極開展黨性教育、紀律教育、廉政教育,善用談話、約談、函詢等方式;要立足“大多數”,屬于一般性違紀的,作出警告、嚴重警告黨紀輕處分;要立足“少數”,重點查處“三類人”,構成嚴重違紀的,作出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紀重處分;立足“極少數”,強化反腐敗協作配合,對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的黨員干部,在查清違紀事實、做出黨政紀處分之后,及時將涉嫌違法犯罪的問題移送司法機關繼續依法查處,實現紀律和法律的無縫銜接。
三、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的歷史意義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彰顯了“治病救人”的終極關懷。可以預見,隨著“四種形態”的過程規范和結果公開,紀檢監察戰線將加速去神秘化,逐漸擺脫“不用‘留置’,難有作為”的被動,告別只重查辦能移送司法案件的“偏好”,彰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之“初心”。而且,“四種形態”將大大提升黨內紀律審查的職業化、專業化水準,展現出紀律審查與司法檢控的差異化程度,確立紀檢監察從業者的正確執紀觀、政績觀。如改變紀律審查報告和審理報告混同司法起訴書等陳規,探索在慎用、短用、不用“留置”的情況下突破問題線索等。今后,按照“四種形態”的目標指向,紀委須抓大不放小,既能辦大案、打“老虎”、拍蒼蠅,又善用黨章黨規黨紀的語言界說違紀行為,在線索處置、立案審查、審理報告等各環節做到紀在法前,越往后執紀越嚴、處分越重,小病快治、小錯即糾,改變“好同志”和“階下囚”之間的“零和博弈”狀況,真正體現對黨員的嚴管厚愛和人文關懷。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 理論開辟了依規治黨的嶄新境界。展望未來,在黨的建設全面從嚴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將步入齊頭并進的快車道。國有國法,黨有黨規。從法理精神來看,“四種形態”作為依規治黨的原創成果,既給出了量紀的適用情形,又明確了執紀的“黨法解釋”,是對黨的建設特別是黨內監督的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和更實舉措。而且,由于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抓住紀律這個根本,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找到了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互動關系的“黃金分割線”,必將對正紀反腐的實踐進程產生正本清源的深遠影響。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 理論折射了黨建規律的深刻把握。“四種形態”既抓住“關鍵少數”,又覆蓋全體黨員,把正確處理“樹木”與“森林”的關系貫穿于黨員監督管理全過程,蘊含著管黨治黨“全面”“從嚴”的辯證統一;既注重規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又注重教育引導、喚醒黨章黨規黨紀意識,貫徹了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本質要求;摒棄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階下囚”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定勢,既不縱容小節,也不放過大錯,體現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貫方針。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理論提供了長治久安的堅實保障。完成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任務,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關乎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長期執政地位,需要高度的政治自覺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四種形態”的提出,源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現實需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從嚴治黨是根本保證。實踐“四種形態”,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既管重點又管全面。全面從嚴治黨,每名黨員、每個黨組織都在其中、概莫能外。用紀律管得住“關鍵少數”,也管得了最大多數,才叫全面從嚴。“四種形態”針對黨員干部違紀行為的共性規律,描畫出從量變到質變的梯度軌跡,給出了由輕到重的因應之策,呈現點面結合、綱舉目張的合圍之勢。其中,對“少數、極少數”施以重拳、施加重典,對“常態、大多數”則強調監督教育管理的平日之功,謀一域不忘謀全局,思一時不忘思萬世,實乃用心良苦、思深慮遠,必須久久為功、孜孜以求。綜合運用批評教育、誡勉談話、組織調整、黨紀處分等有效手段強化監督執紀,有利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保障黨的先進純潔、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抓手。
(作者系安徽廣播電視大學滁州分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