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教育實踐證明,在影響教育的效果和途徑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眾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兩個,缺一不可。沒有家長的配合,學校教育就會變成無根之木,無水之萍,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形成“1+1”大于“2”的效果,一直是班主任與教師工作的挑戰,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班主任與家長建立了微信群,為這一溝通創造了捷徑,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要積極調動群的活躍性,鼓勵家長參與,教師在群里要積極發聲,通過圖片、聲音等多重手段,讓家長能夠實時了解到孩子們在做什么,增加群的吸引力。群里切忌只發送教學要求、作業布置等相關內容,讓班級群變成了冷冰冰的業務交流群,多發孩子們在校日常交往的內容,這樣家長的參與興趣就會更高,并且鼓勵家長自己也多傳親子互動的圖片信息,鼓勵家長與家長之間的互動,在與群體交流時要對發聲的家長積極回應,調動他們的活躍性。對個別潛水的家長,也要給他們的孩子一個展示的平臺。教師在群里上傳學生學習、活動照片時應慎重選擇,不要只上傳優等生或前排的學生照片,盡量讓每個個體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很受重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也不曾忽視的感覺,形成對老師們工作細致、認真、負責的印象,就能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
其次,對班級突發事件和大的決策,處理完畢后,需要及時與涉及到的孩子家長進行私聊,不要在群里發聲。群的力量有正面也有負面,具有偶然性,班級是一個群體,不僅是座位調整、值日、班級分工會有矛盾,甚至孩子們個體有時候也有沖突,老師的處理總不能十全十美,對于一些突發事件和大的調整,老師處理前和處理后,應該及時與家長溝通,留言,有針對性的和家長交流原因,如果不及時溝通,可能家長心里會有不滿。只要一個家長在群里說出來,其他家長可能都會產生不必要的臆想,甚至跟風,比較麻煩,如近期新聞報道某個班級群里因班主任收了孩子們手機,并且在群里發了一張圖片,就有一個家長不理解,認為會造成無法聯系孩子,沒有必要在群里反映這個問題,并且與教師有了言語上的沖突,造成了雙方的矛盾升級,因為該班主任一句“不滿意轉班級”的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圍觀,不僅使微信群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也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了被動,可謂好心辦了件壞事。所以先要分別溝通,這樣大家都會說支持。即便個別家長心里沒那么樂意,一看別人都同意,也就會支持。
其三,把引導家長教育方式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大部分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引導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忽視了對家長教育方式的引導和糾正,簡單的交代如何輔助學校教學,這是不夠的,其實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指導家長做好家教工作也是教師工作的義務和責任,用的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級里有個小男孩的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任課教師只要反饋一點小孩子的問題,他就一定會打孩子,我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經過多次與他私聊勸導,效果明顯。因此教師可以在班級群里多傳遞和轉發有關家教知識或具有正能量的言論以提高家長的整體素養。
最后,及時制定微信群的群規,給自己和大家都畫一條紅線。教師要有自律意識,不要在有家長的圈里或群里上傳帶有商業性質的廣告信息。不在微信群里交代家長辦理班級有關事宜,如幫助班級復印材料,代購物品等,若確實需要應通過電話或個人微信聯系。并且教師在上傳個人信息時也應注意語言描述,盡量避免出現錯別字或語句不通情況。
(作者單位:南譙區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