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醫共體建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步驟和制度創新。近年來,滁州市在全國醫改綜合試點縣天長市和省級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試點縣定遠縣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全覆蓋、再創新,成效明顯。
滁州縣域醫共體建設的主要做法
滁州市在省內率先全面啟動實施基層醫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醫共體建設思路。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做法是:
(一)以天長為代表的三級診療網絡建設
天長市抓住全國縣級綜合醫改試點縣的機遇,以醫共體為抓手,積極推進分級診療。
1.實行分級診療,構建責任共同體。醫共體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明確各自的分工和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制定各級醫院收治病種和上下轉病種,引導病人根據病情在不同的醫療機構內有序就診,形成醫共體內分級診療的健康服務鏈。
2.以醫保基金為紐帶,打造利益共同體。新農合按照當年籌資10%的標準補足當年應存的風險金,剩余資金的95%按比例預算給醫共體牽頭單位,超支不補,結余部分縣、鄉、村按比例分成,將醫療費用轉變成醫院成本,促進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在保證醫療質量前提下控制費用,堵塞浪費。
3.以技術幫扶為紐帶,建立發展共同體。為提升基層醫院的服務能力,牽頭醫院成立技術中心,以技術支持、專家坐診、對口幫扶、人才培養、1+1+1結對幫扶等多措并舉,發揮縣級公立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實現醫共體內各級醫療機構的有機聯動,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4.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務,形成服務共同體。醫共體整合了健康管理的職能,形成了從健康教育、疾病預防與早期干預、慢病管理到醫療、康復、養老的全過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鏈。
此外,在醫共體內部設立綜合監管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對醫共體內上下轉診、分級診療、對口幫扶、基金使用、規范用藥、醫療質量等情況進行動態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醫共體成員單位運作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確保醫共體健康運轉。
(二)以來安為代表的緊密型醫共體建設
來安縣以公立縣人民醫院和民營家寧醫院牽頭,分別與水口衛生院和施官衛生院成立緊密型醫共體,將兩家衛生院打造成分院,積極實施“543工程”:
1.實施五個確保。確保完成醫改及縣域醫共體各項工作任務,確保合作的鄉鎮衛生院服務能力提升(兩年內達到二級醫院水平),確保合作的鄉鎮衛生院資產增值,確保職工穩定且待遇明顯提高,確保收支有結余并在國家政策范圍內共同享有。
2.實行四個不變。合作的鄉鎮衛生院法人性質不變,職工身份不變,除基本醫療以外的工作任務不變,政府對鄉鎮衛生院的各項政策性投入管理屬性不變。
3.實施三項合作。基本醫療合作,即以縣級醫院領辦為主,鄉鎮衛生院派員合作;公共衛生服務合作,即以鄉鎮衛生院為主,縣級醫院業務支撐合作;績效考核合作,即雙方制定績效考核方案,對收支結余資金進行分配,互惠互利。
(三)以定遠縣為代表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三級網絡中,村醫是醫共體三級診療的基礎,是居民健康守門人,定遠縣作為安徽省首批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縣,簽約服務工作實現了政策性、操作性、規范性、實效性的有機統一。
1.合理設計服務包,吸引群眾簽約。定遠縣設計了20元初級和100元中級“兩檔七型”簽約服務包,簽約居民享受村醫定期上門訪視和免費檢查服務,簽約中級包還能免費參加價值253元的體檢套餐,享受住院起付線減免、慢性病報銷比例提高等優惠服務。服務包設計貼近了“老高糖”重點人群健康需求,增強了簽約服務吸引力,群眾不再像過去“想健康、怕花錢”,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病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了居民健康管理和慢病預防能力。
2.注重激勵村醫,堅持利益導向。開展簽約服務后,村醫工作量增加30%左右,為確保服務增量與收入增酬成正比,該縣建立“補助+考核”激勵機制,將基本公衛項目補助經費中新增的涉及村衛生室經費337.18萬元,全部與簽約服務掛鉤,按照簽約數量、結構、類型的不同比例進行資金分配。
滁州醫共體建設的成效及啟示
實施醫共體以來,我市病人上下轉順暢,病人外出就診量減少,醫療負擔有所減輕,簽約率穩步增長。醫共體建設先行一步的天長市2016年醫共體內下轉病人8037人次,上轉病人3319人次,減少市外就診基金支出1370萬元,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2.4%,新農合實際補償比達70%,患者自付醫療費用下降到30%,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縣定遠縣簽約服務覆蓋常住人口30%、重點人群60%。滁州的醫共體建設,受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世界銀行行長金庸、中共中央深改組辦公室、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健委及安徽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肯定和表揚。
滁州醫共體建設的成功,帶給我們的啟示是:
(一)加強領導是根本。醫共體建設,事關廣大群眾,牽涉多個部門,情況復雜,沒有地方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改革難以取得實效。我市醫共體建設實行“雙組長”制,由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擔任領導組組長,形成了黨政共同推動的良好局面。
(二)人才建設是保障。推進醫共體建設,醫療衛生人才是保障。如何吸引、留住人才,并做好現有人才的培養與使用,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在縣內、康復回基層”的良性就醫格局,需要人才的支撐。
(三)體制機制改革是關鍵。在醫共體建設過程中,針對醫藥管理制度、醫院運行機制、醫保支付制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統籌推進改革,以點帶面,逐一突破。
(四)分級診療是核心。醫共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方便群眾就醫,降低看病費用,分級診療讓群眾就地就近得到更健康、更有效的診療服務,使群眾成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只有加快推進分級診療,才能讓醫改惠民真正落到實處。
(五)突出“大健康理念”是方向。隨著人口老齡化,疾病模式向慢性病轉化,健康相關危險因素增加,公眾健康訴求不斷擴展,需要未來的醫藥衛生體制從以治療為主向以預防為主和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大健康方向轉變。 (執筆:宋迎迎 謝慶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