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貧困戶渡過難關,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義不容辭的任務。近日媒體報道的株洲縣“黨建+扶貧”接通“最后一公里”,給人良多啟示。
株洲縣通過發揮領導示范帶頭作用、配強駐村幫扶力量、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思想教育,實現了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度融合,“黨建+扶貧”接通了脫貧攻堅征途中的“最后一公里”。從株洲縣的作法中,我們看到了該縣按照“縣領導包鎮、單位包村、干部包戶”的原則,派出單位職工與全縣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確保村村都有幫扶責任單位、戶戶都有結對幫扶責任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全覆蓋;該縣通過遠程教育、三會一課、講座等方式,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并利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進行扶貧,提升基層黨員思想素質,轉變發展觀念。尤其是,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階段,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廣大基層黨員干部更應該把扶貧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記在心上,更應該真正走村入戶,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讓“黨建+扶貧”成為工作常態;該縣還以村(居)“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通過思想引導、知識培訓等措施,努力把帶動能力強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政治素質好的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著力提升村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歷史的經驗證明,是黨帶領閩東人民取得了翻身解放,也只有黨才能帶領閩東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我們應當繼續加強黨的建設,突出地抓好思想建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這是習近平《擺脫貧困·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中的原文。誠然,“黨建+扶貧”實屬不易,但也正因為不易,才更加顯示“黨建+扶貧”的難能可貴,株洲縣這樣的“黨建+扶貧”接通“最后一公里”才算下足了功夫。扶貧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社會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喊口號、搞形式,一陣風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開展精準扶貧,就是領導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駐村幫扶力量要配強、人才隊伍建設要強化、基層黨組織思想教育要加強,踐行好黨的群眾路線,調動起廣大貧困戶的生產積極性,幫扶到戶,措施到人,斬斷窮根,這才是長遠地、穩定地扶貧、脫貧的精準之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