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偏重、二產欠優、三產較弱,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對于省情,安徽人認識清醒;“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對于未來,安徽決策層意志堅定。
“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2015年9月18日,安徽省委、省政府發出動員令——在《行動計劃》中確立了產業結構優化等四大目標、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等十大工程、強化改革創新等五大保障措施,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和總抓手。
“調、轉、促”,正成為安徽發展的熱詞。
支點:新興產業集聚帶動產業結構優化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新興產業集聚帶動產業結構優化,正成為撬動安徽更好更快發展的支點。
在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性高、潛力大、帶動性強,是實現安徽新舊動能轉換的現實途徑。“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成為今后推動安徽更好更快發展的強大增長極。”
如何實現集聚發展?滁州經開區的答案是補齊產業鏈條、強化技術研發。
聚集了不少家電整機生產企業的滁州經開區一度面臨困境,原因就在于大部分配套零部件需從外面采購,制約了產業的做大做強。
“圍繞如何補齊產業鏈條,實現集聚發展,經開區擴大招商引資規模、范圍,實現了零部件配套企業的本土化,而配套企業的日漸增多,又吸引一大批整機企業的進駐。”滁州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夏廣北介紹,在博西華、康佳等10戶主機企業的拉動下,滁州已集聚長電科技、立訊精密、鯤鵬裝備、銀興電氣等200多家配套企業。
此外,滁州經開區還建設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安徽分院,為家電企業生產發展提供研發、技術攻關、工業設計等支持,推動設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安徽分中心,為產品做檢驗檢測認證。如今,從最前端的研發設計、中間的技術攻關,再到最后的檢驗認證,滁州已擁有整個產業鏈。
滁州經開區的集聚發展并非孤例。安徽已遴選出第一批滁州經開區智能家電產業、合肥高新區集成電路、新站區新型顯示等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計劃到2020年,全省將形成產業配套完備、創新優勢突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群。
“‘調、轉、促’,必須牢牢把握產業發展方向,把提高工業化水平作為主攻方向。”省長李錦斌說。
總結新興產業發展規律,以新興產業基地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安徽發展勢頭正勁,干勁正足。
發力:創新創業中驅動經濟轉型
“從創新創業中驅動經濟轉型,堅持精準發力。”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詹夏來介紹,安徽出臺各項激勵扶持政策,激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企業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加強自主創新,推進技術改造。
“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自主創新與研發。”合肥賽為智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谷國棟介紹,將來合肥地鐵一號線上奔馳的軌道列車,就裝有公司設計的軌道交通車載三合一系統。“我們通過模塊化、插塊式設計,把乘客資訊、廣播對講和視頻監控三個系統裝在一個主機內,合為一個系統,既節約車廂內空間,各個模塊還可以隨時更換。”
目前合肥賽為已承擔起合肥地鐵一號線、二號線通訊、綜合監控等車載項目的招標,將致力于構建安全便捷、環保節能低維護的新型軌道交通體系。
如果說自主創新研發,讓每個企業有了發展突破口,而大眾創業的蓬勃開展,則為一批企業的發展壯大、經濟轉型驅動帶來動能。
眾創空間6家,孵化器16家,孵化面積2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2000多家……幾年來,合肥高新區形成較為完善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
“我們有研究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并可以直接進駐微型企業,形成創業苗圃;我們有科技金融平臺,通過和銀行合作的‘創新貸’等模式對小微企業進行資金扶持;還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比如微電子測試平臺,每年測試芯片近3億顆。”合肥市高新區工委辦副主任王邦春介紹。
從最小的創業苗圃,再進企業孵化器,再到企業加速器,最后自己置業單飛,一大批企業在高新區成長壯大。
“力爭到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5000家。”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張韶春介紹,下一步,安徽將瞄準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協同創新平臺,培育出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把創新成果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增長點。
方向:做大經濟總量與提升質量效益中升級
“發展不足、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仍是全省最大的省情。”安徽省委、省政府強調,“‘發展保持中高速、產業邁進中高端’,‘調、轉、促’要在做大經濟總量與提升質量效益中促進升級。”
目標已經明確,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好?
開發區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是做大經濟總量的主要增長極。2015年以來,面對持續經濟下行壓力,合肥經開區經濟運行質量效益仍然穩健提升,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4%。“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有一大批像聯寶電子、海爾、美的等競爭力強的企業。這些企業體量大、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合肥經開區黨工委書記楊偉說。
2015年10月17日,合肥經開區,涵蓋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新興領域的25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近275億元。
“企業的數量、質量,是區域經濟總量擴張和運行質量效益提升的原動力。”對于未來,楊偉充滿期待。
目前,安徽全省有175家各類開發園區,2014年畝均工業產值160萬元,稅收3.8萬元,但這還僅僅是部分沿海經濟強省的1/3。安徽下一步部署園區轉型升級工程,要求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經營收入超千億元的園區,把開發區建成產業轉型的示范區、產城一體的新城區。
而對縣域發展而言,各縣區各有側重,形成特色發展之路。
“一個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就能有效支撐縣域經濟總量的提升。”寧國市委書記王普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寧國將建設以密封器為代表的核心基礎零部件產業,目前已初步規劃50多個重大項目,總投資450億元。
蕪湖縣將目光瞄準航空產業。奧地利鉆石飛機暨航空發動機項目落子這里,投產后將形成年產400架輕型飛機的設計產能。今年,“蕪湖造”飛機將升上藍天。蕪湖縣縣委書記黃維群介紹,依托項目帶動,蕪湖縣已有28個與航空相關的項目入駐。
合肥市包河區則致力于發展金融商務、行政辦公、會展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該區按照一個產業鏈規劃、幾個大項目引領、多個招商平臺跟進、一個人才基地支撐的思路,著力培育人氣集聚、人才匯集、內生發展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