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國
事跡簡介:張世國,男,48歲,來安縣楊郢鄉靜波村主任。十多年來,張世國一直陪伴著癱瘓的妻子頑強地與疾病抗爭,做飯洗衣,端茶喂飯,擦洗身體,按摩翻身,清理大小便,關懷照應無微不至。對村里的工作,他盡心盡責,使村里基礎設施建設、黨建、農業生產、村容村貌等都有跨越式的發展,各項工作綜合排名全鄉第一。
正文:陪伴著一個病人不難,難得的是長久的守護;愛情的誓言說著容易,恪守篤行方顯珍貴。來安縣楊郢鄉靜波村村主任張世國用十年的關愛哈護、悉心照料,為因患運動性神經炎而躺在病榻上的妻子撐起了一片天。他堅韌地前行著、守護著,堅持著自己心底的信條:責任和愛心。
張世國用4000多個日夜無怨無悔地悉心照料臥床的妻子,凡人善舉的事跡在靜波村民間口口相傳,感動著楊郢人。
對妻子,他是一位好丈夫
2005年,張世國的妻子劉家榮因患運動神經元病久病不愈。2012年病情加重,最終導致高度癱瘓,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十多年來,張世國一直陪伴著她頑強地與疾病抗爭著,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朝朝暮暮,作為丈夫的張世國責無旁貸地挑起尋醫問藥、日常生活起居和悉心護理的重擔。
運動神經元病(MND)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選擇性侵犯脊髓前角細胞、腦干運動神經元、皮層錐體細胞及錐體束的慢性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根據診斷書意見,外公外婆近親結婚,可能是張世國妻子患此病的誘因。
為了醫治好妻子劉家榮的病,張世國千方百計地求醫問藥,陪著妻子到滁州、南京等地大醫院看病,掛專家門診,只要打聽到哪里有一絲希望,他就想方設法地尋求治療良方,截止目前醫藥費已經花去十多萬了,先后欠下外債近十萬元。強烈的家庭責任心,讓他走上了漫長的求醫、護理之路。
護理癱瘓病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妻子有意識障礙,肢體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天天待在房間里。張世國的父母親都八十多歲了,需要別人照應。兒子在外打工,不能兼顧家庭。除了工作時間,張世國幾乎寸步不離地守候著她。做飯洗衣,端茶喂飯,擦洗身體,按摩翻身,清理大小便,無論嚴寒酷暑,他悉心照料,克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每天在村里不管做什么事,上午十點前、下午4點前都要回家一趟,看護,端茶倒水,幫助妻子排解大小便,。
結婚24年、年近50歲的他倆相依為命,共度人生。張世國說:“一個人只要有愛心,心態就會好,就會不覺得苦,天大的困難都能克服!”張世國內心強烈的“責任”和“愛心”,相伴他走過了艱辛的4000多個日日夜夜!
工作中,他是一位好村長
“一個人只要有責任心,風風雨雨也能挺過來。老婆身體有毛病,照顧她的責任在我這里,我從來不感到苦惱,不覺得厭煩,這是我應該做的。”“不論是家庭,還是工作,都要把責任放在第一位。”張世國多次自然流露的“責任”二字,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家庭和工作,總是難以兩全,但張世國盡力去平衡。村里工作忙,他就壓縮自己的休息時間,經常起早貪黑,吃飯三口兩口。妻子也很理解,常念叨讓他以工作為重,以靜波村的發展為重。
張世國是靜波村的村主任,從會計到主任,在村任職己有24年了。具有10多年黨齡的他,1993年起擔任該村會計,2005年成為村主任,正是憑借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深受村民好評,歷次村干部換屆選舉都以高票當選。
靜波村是省級貧困村,怎么摘掉、何時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一直是張世國心里的“疙瘩”。他認為,要想帶領村民脫困致富,首先要有堅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在2005年初次當選村主任后,張世國和村書記宋泉遠二人以身作則,“5+2”、“白加黑”地工作,徹底轉變村“兩委”班子軟弱散漫浮躁的工作狀態。村文書張學龍說:“我們村的村干部經常周末開會、搞材料,書記、主任帶頭干,大家也沒有怨言。現在要說全鄉哪個村村干部戰斗力強,就屬我們靜波村!”
幾年間,靜波村的基礎設施、基層黨建、農業生產、村容村貌等各項工作都有了跨越式的發展,2014年靜波村各項工作綜合排名全鄉第一。張世國本人被評為“優秀黨員”,家庭也先后被評為“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他2005年至今一直任鄉黨代表和人大代表。
11月16日,筆者來到靜波村孫郢組張世國家采訪,他老伴半躺在床上看電視,身形消瘦。張世國介紹,妻子不方便行動,大部分時間就這樣躺著,她就喜歡我在旁邊陪著她,和她聊天。他說妻子每天晚上都痛得叫出聲音,近期打算帶她去南京神經內科醫院去,看看能否緩解一些痛苦。妻子話語十分“簡練”,她說:“他對我照顧得很好!整整十年了,對村里工作,他是老先進,現在他是模范丈夫!”話語間,眼里噙著淚水。
“十年了,真的很不容易!抓村里的工作,他是我的好搭檔,每項工作想在前、干在前、走在前,待家屬也蠻盡責的,這么多年來無微不至、毫無怨言、不離不棄,克服了家庭各種困難,真情對待愛人,確實了不起!”這是村書記宋泉遠對他的評價。張世國十年傾情照顧妻子、兢兢業業工作事跡,像一股清新的文明新風吹拂著楊郢山鄉。(來安縣楊郢鄉政府 陳晨)